显示标签为“影評及預告”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显示标签为“影評及預告”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星期一, 二月 22

《苏乞儿》:不痛不痒的武打秀

转载自:电影评论库


功夫电影理应是华语的一杆旗帜,尤其是在如今意识形态严苛的审查制度下,江湖的世界要轻松得许多,自从《卧虎藏龙》在海外大热之后,功夫片的海外市场也变 得非常明朗,于是吃这碗饭的人也就越来越多。这个贺岁档就有李仁港的《锦衣卫》与袁和平的《苏乞儿》同期上映,两部电影都是以武侠题材,都是以功夫作为卖 点,分别打的牌是甄子丹与袁和平,袁和平的这部《苏乞儿》,因有周星驰版的《武状元苏乞儿》珠玉在前,因此照汤抓药的袁和平,倒也没有失掉水准----之 所以这样形容,是因为本来袁和平的水准就没有多高。

作为动作导演,他是非常优秀的,早在1970年就出道的八爷,在8、90年代港片 的黄金时期,作为武术指导,袁和平曾经打造了许多经典的武打场面;作为一位电影导演,他是不怎么合格的,他拍出的是《洗黑钱》《冷面狙击手》这些纯粹为打 而打,无甚剧情和大脑的动作片居多,不过也依然有《铁马骝》《太极张三丰》这类文戏与武戏兼备的优秀作品,只是这样的电影,袁和平拍得实在是少。

1993 年的时候,袁和平曾经跟风拍过一部《苏乞儿》,这部电影其实和苏乞儿本身没有太大关系,都是借黄飞鸿系列的大火蹭个面子,甄子丹在当中依然只是一个棍子, 称不上为演员。十六年过去了,袁和平再拍《苏乞儿》,主角换成了事业一年比一年差劲的赵文卓,而甄子丹却依然在同期上映的《锦衣卫》里继续面无表情的当着 一根棍子。

《苏乞儿》整部电影的套路像及了李连杰的《霍元甲》,这部电影里的苏灿,是典型的功夫片的主角,嚣张打人-又被人打-悟道 再打-终成大家,这种无甚惊喜的故事套路让观众昏昏欲睡,而我也可以理解袁和平如此平庸,因为这才是他当导演的素质。本片在故事层面可供挖掘的内容比《铁 马骝》还少,至少《铁马骝》还借于荣光之口讲了许多乱世中草民命如草芥的忧思,而如今的《苏乞儿》有的只是那些“你要学好才能让自己好”的陈词滥调,也许 这样的电影就只能靠武打场面来吸引观众了。

那就说说武打吧。袁和平拍功夫片,当然大家会喜欢了,而且也没什么理由难看,尤其是以前还 演过黄飞鸿的赵文卓来演。所有的动作场面都是精彩的,这部电影也就剩下武打可以看看了,对于观众而言,看见一群人抱团打来打去,如果你能开心的话,那这部 电影一定也能让你开心。不过对于我而言,这部电影为打而打,缺少了像《叶问》那样凝重的文戏铺垫,这部电影的打斗也就显得太过家家了,因为谁死谁胜,对我 而言都是完全无所谓的。

至于一些其他的噱头,例如3D醉拳之类的就更搞了,迎合3D的潮流,袁和平也想过把瘾,但实际出来的效果,奉 劝想看而没看的观众还是不要抱太大的期待,尤其是刚刚经历了《阿凡达》洗礼的观众,《苏乞儿》的3D镜头赶工痕迹严重,十分的不靠谱,而最不靠谱的,当属 某位周姓绝世高手顶着一个一看就是东莞山寨厂做的金色飞鹰标和价格不会超过50块的白色假发在银幕上飞来飞去。目前的华语大片,不让观众在银幕上严肃深沉 的时刻却爆笑个一两次,那是不可能的事。

另外让我特别痛心的是杜致朗,这位之前一直很看好的新晋编剧,过去的功课都交得非常出色, 《江湖》《不能说的秘密》的剧本都很棒,就算是联合编剧的《霍元甲》,也有很多亮点,到了去年的《杀人犯》就开始显露颓迹,乃至于这部《苏乞儿》更是温吞 水,毫无意义的重复着《太极张三丰》与《霍元甲》的套路,希望她能够接下来认真对待下一部编剧作品,不要再让人继续失望。而袁和平老先生,还是继续安分守 己的做一位武术指导吧,拍《苏乞儿》这种迎合内地捞钱风潮的电影,只会急功近利的败坏自己的名声。


《苏乞儿》:不痛不痒的武打秀 作者:公元1874

标签:

《十月围城》:中国再启蒙

转载自:电影评论库


一个满目疮痍的时代,1906年的中国香港;一位惊天地的真伟人,“中国之希望,在于孙先生!中国之未来,在于孙先生!”;一个接受西学教育但食古不化的 冥顽,至死还“学生已报国恩”的朝廷鹰犬;一个用笔唤醒民众,心存执着理想但手无缚鸡之力的公共知识分子;一群为忠、为义、为孝、为爱、为解脱而慷慨赴 死,但也许不知革命为何物的死士。“我闭上眼,看到的是中国的明天”,一位理想觉醒而慷慨赴死的青年学生。正是这群精致的人物,所谓“不坏的恶人和真实的 好人”,还有庞大和富于明星感召力的演员队伍,召唤着不同时代的人,50后、60后、70后、80后乃至于90后们一起接受这当下难能可贵的民主洗礼,我 不当的把它称为“再启蒙”。

说难能可贵是在“全民致富”,“娱乐大众”的当下,很少有人有机会意识到这些“价值”的感召,很多人终其 一生也许都没有机会知道这世界上有什么是我们能为之慷慨赴死的意义。影片告诉了我们,那些为爱、为义、为孝、为忠、为理想、为革命而去飞蛾扑火的理由,给 生命以意义而不是简单的苟活当下。特别是对那些活在当下80、90后,“十月围城”更像个晴天的霹雳,不 仅仅用炫目的明星、精彩的打斗和曲折惊险的剧情把我们从日常的生活秩序中抽离出来,而且用一个棒喝让我们从碌碌奔波和无尽的嬉戏中惊醒,猛然间让我们回眸 这个国家沉重逝去的百年,追忆这个可曾被岁月的尘埃和苟活的奔波所暂时失忆的民族百年前的理想。

记得影片开篇的一幕,张学友演的杨教 授在为学生们解释何为民主,当一个天真的女学生问,这样的中国能看到么,杨教授说自己这辈子怕看不到了。问题不仅仅是提给杨教授的,是提给每一个活在当下 的人的。“欲求文明之幸福,不得不经文明之痛苦。这痛苦,就叫作革命。”孙中山的话显得有些沉重。
精英的少数。美国的社会学家,有这样一 种观点,认为任何时代的社会都是由精英的少数和蒙昧的大多数组成的,即时短暂的大多数上了台也会重新演变成又一次精英的少数统治,这也许是革命的悖论。然 而历史确又是这精英的少数和大多数所共同推动的。鲁迅先生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 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影片中展现了这些中国的脊梁。

从“笔”到 “枪”,公共知识分子的脱胎换骨:作为社会精英知识分子的陈少白堪称是中国的脊梁,他觉醒、执着于理想,一心追随孙先生,想用报纸来启蒙唤醒民众,并动员 更多的力量参与投身革命。“革命就是用我们这一代人的牺牲,换取重光那一代人的幸福。”正是在他的精神和“民主未来”的精神感召下,李玉堂、李重光父子还 有更多的人或觉醒,或跟随在这样理想下前赴后继。但是正如影片所刻画的那样,陈少白在与他的学生阎孝国的争论中,因晕血而被讽刺指责为手无缚鸡之力还要革 命。他的“钢笔”作为主要的道具成为了一个“启蒙的工具象征”,但也预示着他的软弱。影片最终的一幕是残忍的也是经典的,李玉堂把手枪交给了陈少白,但是 他始终不敢去使用枪来保护他的同伴和他自己,直接导致了本不该有的牺牲。刘公子死了,接着是那个保护李重光的阿四,直至影片最后,他怀揣着美好理想的学生 李重光将要死于阎孝国的误杀下,在情急之中,他虽近视模糊无法瞄准,但还是终于有勇气和力量去扣动了扳机,但为时已晚,悲剧已经发生。这一枪正是关键的一 枪,这不是导演的残忍,这是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宿命,“枪”和“笔”既是中国知识分子成长道路上的道具,也是他们走向成熟之路的里程碑,没有握住枪扣动 扳机的力量,中国的知识分子就不会真正的脱胎换骨实现自我救赎,民族救亡和民主的复兴。

有良知的中国企业家,李玉堂。李玉堂是个活生 生的人,他虽暗中资助革命,但是他原本不愿过深参与革命,只提供钱财,他担心自己的家,特别是担心自己的儿子因卷入革命而不能保全,但最终他的儿子仍然没 有逃过厄运。他精明、慈悲、信用、义气,有血有肉,典型的中国儒商的形象。正是清廷的残酷镇压和对报社的杀戮,刺激了他的良知,他的儿子的叛逆也让他觉 醒,这也是一种文化反哺。正是急转直下的情势促成了他的转型,从躲在幕后走向了革命的前台,接过了陈少白的“钢笔”,这不仅仅是“钢笔”,更是革命的接力 棒。“没有印刷机,我们就用手抄”,这种决绝是对那个腐朽和暴力的清政府的战书,更是对自己投身革命的宣言。

阎孝国,一个不坏的恶 人。正是这个人的出现,展现了中国革命的复杂性。作为满清的走狗他不承认自己是一个鹰犬,他一方面批驳陈少白“依靠洋人帮助来振兴中华,实在是书生误 国”,这一批判也把中国革命中民主与民族自决的纠结展现了出来,而另一方面却又因“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而绝不忍伤害陈少白。直至临死之时他还不忘对开枪 杀了他的老师说“学生已报国恩”。那份至死不渝的愚忠和愚孝可谓一脉相承,我们不能说他不是为“大义”而死,但他所追求是“大义”是另一种意义的民族国 家。他可恨也可怜,一个受过西学教育的人,对民主和革命的态度冥顽不化。这也可见即使在一个已经腐朽不堪的社会里,即使有了现代的教育,仍然会有旧制度忠 心不二的卫道士,民主启蒙的道路比我们想象的漫长和艰巨。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不仅仅需要唤醒那些蒙昧的大多数,更重要的是唤醒那些思想蒙昧的少数精英。

鲁迅先生说: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然而影片中正是鲁迅先生提到的少 有的这一群小人物的慷慨赴义不仅仅将革命的血腥真实的展现出来,而且诠释了民族传统中的美德传承、信念的执着和生命的意义。那些为孙先生和革命而死的人, 未必是觉醒的,但是是自知的,他们自知的是自己的追求。

为孝而赴死。方红(李宇春饰演),自小随父飘零,渴望安定的生活。但是父亲一夜间被清庭残杀,方红悲痛无措之后,找到李玉堂,说我爹要做的事我就要做。这是最朴素的孝道,因为孝,她走上了革命之路。在与仇人同归于尽时,一句“爹,女儿不孝!”,孝莫大焉。

为 忠而赴死。阿四(谢霆锋饰演),他被老板视为儿子,也被少爷视为兄弟,这份恩情他无以为报,阿四的信念很简单,老爷少爷是好人,他们做的事不会错,他们做 什么,阿四也要算上自己一个。正是这份忠诚,他叫来了一帮兄弟帮助老板,自己最终也为了保护少爷而惨死,临死还握着那个定情的手帕,一个小人物对纯真爱情 的执着和对忠诚的执着一样美丽。

为义而赴死。隐遁的少林武僧王复明(巴尔特饰演),他听到李玉堂义正词严地呵斥警察,直觉这个老板是堂堂正正干大事业的人,他有一腔热血,有扶危济困之心,于是也加入行动,并为之献出生命。

为爱而赴死。赌鬼沈重阳(甄子丹饰演)就是为了对他妻女的爱,要做一个有尊严的父亲和丈夫。一辈子都在烂赌,最后怎么也得给女儿和妻子留下一个值得怀念的形象。他所献出的生命,是为了在大义面前重拾的男人尊严。

为解脱赴死。刘公子(黎明饰演)是个大家子弟,铁扇侠客,因为一段错爱,放逐了自己。李玉堂问他,“为一个女人值得么?”,他回答,“明天值得么?”看似把革命和错爱女人放在一起,但理想与爱的执着是共通的。

为 理想而死。李重光,李玉堂独子,陈少白得意门生。一个对革命充满了热爱和执着的年轻人。作为这个时代的希望,他们有为了国家民族的前途,不贪恋富贵,不吝 惜生命的勇气。在他决定做孙文替身后,他一度本能地有些惧怕,也有些张皇。但是当阿四哭着哀求他不要涉险时,李重光没有犹豫。“原来我活了十七年就是在等 这一个小时!阿四你愿意陪我走完这最后一个小时么?”这是一种怎样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为了理想而慷慨赴死的豪情!

这些赴死 的小百姓,他们有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有让生命更有意义的价值追求,不论是忠、是义、是孝、是爱还是理想,在对这些价值追求中,他们的生命变得完整和丰 满,在这种追求中他们实现了生命的永恒。这种执着的价值追求让人性充满了耀眼的光芒,温暖这个有点冷的世界,并拷问我们这些沉浸在物质文明享受中的现代 人。还有什么可比用生命去追寻这些价值更让人感动的呢?

在这些活生生的小人物身上,中华民族的忠、义、信、孝、志与人类对爱情的追 求、对子女的关爱,以及革命之信念实现了统一共存和交融。马克思说过,人类社会的任何一次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精神还给人本身,正是以小人物的独立视 角,看待革命的风暴和人性的执着,才让革命更有人性,让革命中的人性更加真切。

《十月围城》给我们以震撼和启迪。不忘记历史,不忘记 先人的使命,重拾那些颠簸不破的价值追求才是现代人的精神家园。在中国,没有中国知识分子的脱胎换骨、没有中国企业家的觉醒和奉献,没有一群有理想敢牺牲 的青年学生,没有对知识精英发起的民族全面启蒙,没有民众的参与、真心支持和对共同理想的向往,我们百年的梦也许仍还遥远。“我闭上眼,看到的是中国的明 天”。


《十月围城》:中国再启蒙 作者:bright

标签:

《末日危途》:末世不供娱乐

转载自:电影评论库


现在回想起来,电影的第一支预告片像个幌子。

海啸、飓风、山崩、地裂……开篇就是一系列的灾难场面扑面而来。对故事略有所知的我当时就不禁有点疑惑:这难道是部灾难片?!

读过书后越发对预告片里流露出的“末世娱乐”气质有隐隐担忧。

看过电影才发现,幌子就是幌子,当不得真。

电 影十分忠实原著,虽然原有的文字力量的丧失几乎是命中注定,但小说的核心内容都集中呈现了出来。影像风格极致,冷冽灰暗,弥漫着庄严肃穆的启示录般的气 质。影片即使达不到小说振聋发聩的地步,但也不失深邃感动。看到结尾,又是热泪盈眶。绝望与深情的碰撞,总让人于心不忍。

最喜欢的一幕是父子俩坐在海滩上。一大一小的两个背影,裹着厚厚重重的毯子,茫然坐着,然后那个小人歪倒在了父亲身上。天荒地老,相依为命,大约也不过如此吧。

一直觉得这个故事不至于让我心情灰败到底,反而感动不已的就是那种“我们不会死”、“我们是好人”的微薄的希望和最后的人性。

电影开始,男人一出镜,我的感想就出戏了:Viggo好瘦啊。不知Viggo为这部戏瘦身了多少,到洗澡那幕时,几乎可用瘦骨嶙峋来形容。至于表演,他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疲惫,从内到外渗透出来的疲惫,无力到动作总如同挣扎,绝望到只有流泪的力量。

男孩这个角色是我对这部电影最大的遗憾。

之前看评论,似乎都说小演员非常出色。我同意,不能说演得不好。但是展现的形象却不能与我头脑中的男孩合拍,感觉小说中的男孩不过六七岁的样子,据说剧组也是找了很久的小演员,同龄的孩子无法胜任表演,最后选了年龄更大的Kodi Smit McPhee。

Kodi长得颇有点扮演他母亲的查理兹·塞隆的神韵,善良与天使的一面十足展现,但小孩子惊惧与弱小的一面则欠缺,结果就总觉得这孩子太成熟了点,不够小也不够拙。

当然,这也许只是又一个“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老调重弹。

如 今以地球末世为题材的电影太多,可灾难,可科幻,可温情,可娱乐,相比之下,《末日危途》绝不在“好看”之列。在这样一个危机阴影笼罩的年代,有多少人会 去电影院里看这样一部色彩灰败、满目苍凉的电影,去面对一个不供娱乐,绝望弥漫的末世。由此,也不禁对本片宣传企划“羊头狗肉”的行为多了几分体谅。

看 《末日危途》,很难不联想《2012》,越发觉得《2012》通体散发着娱乐大众的气息,然后不知怎的就想起来Viggo的一句诗——a well-groomed graveyard that smells like popcorn,一个散发爆米花气息的整洁墓地。


《末日危途》:末世不供娱乐 作者:feeling

标签:

《窃听风云》:将“无间道”精致到底


在每座城市的每条街道,都有那种一无是处,拼命想变成某种人的人,他孤独,被众人所遗忘,绝望地想证明自己还活着!
转载自:http://www.mtime.com/my/wlf/

基督山伯爵 发布于:2009-08-03 09:22

《窃听风云》:将“无间道”精致到底
文/基督山伯爵
影评
很多人说真正的香港电影在97回归后就基本上已经死得差不多了,其实这仅仅是指原先那种张扬生猛的电影风格在如今的港产片中几乎已经绝迹。时间一长,观众对于黄金时期港片的那分“张扬”也就渐渐淡忘了,张扬与生猛逐渐地成为了历史的一个部分,定格在了永远的20世纪。
可以说《无间道》的横空出世在本世纪初期对港产片确实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并没有从根本上带动香港电影的全面复兴。相反地,香港电影 的个人化风格开始变得日益明显了起来,无论是刘伟强、麦兆辉、还是杜琪峰、林超贤、尔冬升,每一个导演都在用自己独特的叙事手段做着属于自己的香港电影, 这些导演给人的感觉就好像各自在家中开起了武馆,专心只搞自己的东西,以个人英雄主义般的潇洒态度,独自担当起了复兴香港电影的历史重担。我们尚不能评论 这种做法是否正确,但至少我们真的从此看到了一些不同于传统的全新的港产电影。
《窃听风云》作为麦兆辉与庄文强的最新作品,就整体风格而言依然是继承了《无间道》的成功先例,尤其是《无间道II》的风格特色,将浪漫主义的 抒情模式建立在了一个无比残酷的剧本基础之上,再用充满柔情的镜头语言与舒缓的钢琴配乐进行烘托,“刚”与“柔”两种原本相互矛盾的元素在这里相辅相成, 使整部影片有着十足的张力。剧本上也是一改传统香港电影单一的叙述方式,在影片开始的时候就抛下了多条人物线索,从而为故事的发展做好了铺垫。在剧情推动 上,这依旧是一部以人物刻画带动整体节奏的作品,麦庄组合向来习惯在电影中细腻地描绘主人公的复杂内心,用饱满的人物来填补动作场面的薄弱,这恰恰也是香 港电影近两年来比较明显的一种特色,他们正渐渐地抛弃以往警匪片以枪战场面为主的生猛对抗,转而像文艺片般的心理刻画逐渐靠拢。(当然,一心致力于重塑香 港硬派动作片辉煌的林超贤是一个例外。)
影片走的是谍战味十足的剧情片套路,悬念的营造上则比《无间道》系列要成熟不少,麦庄二人在这里不仅仅是讲述了一个警局内部的边缘故事,而是把 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对于人性的挖掘上,这点是《窃听风云》最震撼人心的。整部电影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影片的剧本,多条故事线索随着事件的发展逐渐变得清晰明 朗,而以刘青云、吴彦祖、古天乐为核心的三条主线又在影片2/3的时间段中突然遭遇巨大变动,之后在香港主流电影中消失多年的王敏德以幕后黑手的身份闪亮 登场,以独具个人魅力的表演诠释着商场上的一代枭雄,整部作品的后半段可谓是峰回路转。但是仔细分析影片中的几段小高潮又总是有些似曾相识的感觉,的确, 影片中每一个高潮时间段的触发时间以及影像风格其实都与《无间道》的设置如出一辙,只是在更为复杂的故事线索下几乎感觉不到《窃听风云》与《无间道》的那 份雷同。
至于对曾经严肃的警察形象进行颠覆,这在世界警匪题材电影中虽然已被用过很多次,然而笔者个人觉得《窃听风云》中的这种颠覆依然要值得肯定。警 察在这里仅仅是3位主人公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份普通职业,他们各自的私人生活都并不顺心,这些私生活上的先天缺陷从侧面为主人公窃用内幕信息的徇私行为提供 了很好的情理支撑,让故事的结构变得更为严谨、饱满,这一点上做得既出色又有名的当属迈克尔·曼执导的《盗火线》。当然《窃听风云》只是借鉴了前者在剧情 与人物塑造上的这种模式,从影像气质的角度上流露着《盗火线》般的家庭伦理情愫。
话说《无间道》后刘伟强离开了麦兆辉、庄文强,铁三角组合分道扬镳,但是刘伟强的单飞其实并没有对他们一手开创的香港式浪漫主义黑帮片产生太大 的影响。如果说曾经的那部《无间道》仅仅是一次碰巧获得成功的试验,那么《窃听风云》则是真正意义上享受到了《无间道》系列的试验成果,尤其是影片中大量 地吸收了《无间道II》的表现方式,那些有着明显招牌性质的天台对话,黑夜中的驾车跟踪、车库中短暂的枪战镜头,以及影片中多次响起的类似于“殉”主题的 钢琴伴奏无一例外的均是已经受到观众认可的成功要素。一幕幕地惨剧在音乐的演绎下缓缓上演,人物的心理也一步步地走向崩溃的窘境,影片开头时偶然出现的部 分幽默笑料到后半程早已不复存在,感情线索转化成了强大的悲剧力量,并且这种悲剧式的冲击力从出现的那一刻起就一直占据着上风,直到结尾处古天乐仪式般的 同归于尽依旧给人留下了意犹未尽的忧伤情愫。
《窃听风云》的巧妙就在于营造了一个庞大的人物关系背景,继而清晰地梳理了每一条独具韵味的线索,之后又恰到好处地合理经营着每一个人物的细腻 性格,用紧凑的节奏营造揪心的氛围,用极具冲击力的残酷剧情讲述了一个关于人性本身的悲剧故事。人类潜在的贪婪欲望一旦被失控触碰,势必会像多米诺骨牌一 样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全盘皆输的凄惨下场。与以往纯粹追求商业性的传统香港电影相比,如今的香港电影对于当今社会人们的生存状况似乎有了更多 的反思与关注,商业片、警匪片只要经营的好,其实也一样能够文艺起来,并且这种效果比以往纯粹的单线索打斗、枪战要强得多,作为一个普通的观众,不要一味 地高喊“香港电影已死”,死去的东西势必有它死去的道理,而新的生命永远都会带来新的生机。

 
《窃听风云》中的《无间道》元素
导语:七年前,一部《无间道》改写了香港电影的历史,也让人们记住了极具创造力的“铁三角”组合,尽管刘伟强已经单飞,但是庄文强与麦兆辉依旧书写着全新的香港电影。在此次的《窃听风云》中,他们做得更为精致。
天台

“对不起,我是警察。”
儒雅的对白,激烈的矛盾,汇聚在了《无间道》片尾的宽敞天台,两个男人和一把枪,打造了这场经典的警匪对峙。天台似乎是庄文强的剧本中始终都存 在的一个元素,这里虽然不是全香港最高的楼顶,但确是全香港视野最辽阔的风水之地,也许只有把两个互不相容的人物置放在这样一个坦诚相见的宽阔场所,才能 从根本上突出他们彼此的复杂内心。

“我们是警察”
同样是一个天台,《窃听风云》中的天台衬托出了更多的人性,然而它没有了无间道中广阔的视野,而是被隐藏在了鳞次栉比的高楼之中,人物也从2个 增加到了3个乃至一群官员。不仅刘青云、吴彦祖、古天乐在天台上演绎着人性中“贪婪”与“正直”之间的矛盾冲突,警员也在这里述说着个人生活与办案措施等 私密信息。天台曾经是《无间道》中多条线索的终点,天台更是精致地成为了《窃听风云》中多线索齐头并进的一个起点。
感情
所有的犯罪无非是源于两种要素,一种是钱财,另一种则是感情。
庄文强的电影剧本较之以往的港片对人性与人本的关注更为侧重,他的作品始终都在讲述人们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影片中的感情线往往是丰满人物角色的关键所在。《无间道》系列中的刘建明与MARY,扭曲的暗恋成为了其日后性格分裂的根本源头。

《窃听风云》中梁俊义(刘青云饰)背着昔日好友寻求真爱,最终造成了绝大的误会与惨剧;杨真(古天乐饰)对妻子与家庭的责任逼迫他利用职权谋私 钱财,引来了家破人亡的凄惨下场;即将嫁入豪门的林一祥(吴彦祖饰演)为了让岳父能够瞧得起自己,敛财也是他不得已而为之的一个选择。三段感情,一笔钱 财,三场悲剧,《无间道》中未能尽兴发挥的人物刻画以更复杂的形态得到了完美的演绎。
车库
黑夜中走向车库,遭遇背后射来的子弹。

在庄文强的剧本中车库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关键场景,通常也是影片中动作戏的第一个高潮,尽管时间短暂,但张力十足。《无间道》中刘建明在车库中举枪干掉自己的老大,令全片故事发展发生重大改变,第二部中的黄警官亲眼目睹汽车爆炸而痛失好友。

《窃听风云》中梁俊义在车库遭遇伏击,自己的爱人倒在血泊之中;林一祥离开车库,看着疾驰而来的卡车,撞击后遭遇绑架,死于非命;杨真驾车出发不久,发生了惨不忍睹的血腥事件。影片中所有的悲剧都开始于车库,在车的周围画上句号。
男人
临危不乱,永远深沉、深邃。

《窃听风云》同《无间道》一样是标准的男人戏,唯一的区别就在于《无间道》里有着一群影帝级别的老男人,而《窃听风云》中则是青年与老字号的完 美混搭,在《窃听风云》中可以看到曾经红极一时的王敏德与李子雄,精湛的演技让王敏德饰演的幕后黑手比《无间道》中的曾志伟更有枭雄味。
至于背负着压力的男人,刘青云与黎明都有着相似的沉思镜头,这也是庄文强对于角色心理把握的一个惯用手法。站在尸体前呆呆注视的好友尸体的刘青云与看着内奸自杀后端坐在沙发上沉思的黎明都呈现出了同样的男人味。有着一点忧郁,但同时也带着一种难以言状的深邃。
质感
浪漫的写意,诗意的忧伤。

《窃听风云》中有着大量《无间道》系列中的经典影子,前面说的都是一些细节,这里简要谈一下整体风格。《窃听风云》中的浪漫主义煽情手法像极了 《无间道2》,两部作品都采用了钢琴配乐来演绎极具冲击力的悲情画面,从根本上削弱了暴力场面的血腥感,通过柔缓的音乐与画面之间的鲜明对比力求营造诗意 般的忧伤。两部影片在画面构图上也都给人以相似的质感,尤其是黑夜中以及狭小场景中的灯光以及人物脸部的特写,都力求彰显人物在“谍战”过程中的那种全神 贯注。《无间道》系列开创的儒雅式警匪对战在这里得到了进一步地发展,成为了人物刻画的成功先例,《窃听风云》从整体上将这种质感做得更为细腻、精致。
(刊载于《世界电影之窗》2009年8月号)
7.4/8.4
窃听风云 (2009)
影评(1788)收藏(7106)
窃听风云/Overheard(2009)

《大内密探零零狗》:当“恶搞”沦为“山寨”

在每座城市的每条街道,都有那种一无是处,拼命想变成某种人的人,他孤独,被众人所遗忘,绝望地想证明自己还活着!
转载自:http://www.mtime.com/my/wlf/

基督山伯爵 发布于:2009-08-04 13:14
 

《大内密探零零狗》:当“恶搞”沦为“山寨”
 
尽管自始至终有不绝于耳的笑声在告诉人们这是一部喜剧,但这种笑声对于已经死去的香港喜剧片来说简直就像是一种哭泣。
——基督山伯爵 题
 
这么多年来,香港的喜剧片搞得就是一个“无厘头”,虽然周星驰、王晶都是无厘头的代表人物,但是说到底,最终观众们直接感受到的还是周星驰用自 己的肢体与表情所塑造出来的实际形象,这就是为什么一旦说起香港喜剧片会有九成以上的人第一反应是周星驰,因为他们看到的最大光芒就是周星驰这个人本身。 并且周星驰这种极具个人风格的表演经过多年的培育早已成为了一个招牌,潜意识里也只有他那种夸张地表演才会被经历过那个时代的观众所认可。
 
王晶拍了这部《大内密探零零狗》,主要的故事情节又几乎照搬周星驰的《大内密探》,这就很难不让人把这部电影同前段时间娱乐圈中的“倒周运动” 联系到一块。或者说这完全就是王晶对于周星驰的一次正面挑战,可惜最终的效果实在有点令人哭笑不得。也许会有不少人说它好,但是我相信绝大多数看过《大内 密探零零狗》的人都会说它是一部烂片,而且是一部充满着传统王晶套路的低俗烂片。
 
在香港电影繁荣昌盛的那个年代里,王晶的喜剧电影就以低俗而闻名,他的这种低俗又恰好迎合了当时社会的观影风气,继而获得了巨大的市场。喜剧片 以低俗作为笑料,在曾经的香港电影中是一条随处可见的定理,不过那个时期的港片低俗归低俗,低俗过后,它至少还是一部具有创造力的作品,单从市场效应与作 品性的角度来看,王晶曾经那些低俗喜剧的成功的的确确是不可抹去的港片辉煌。但是到了《大内密探零零狗》这里,这都几乎已经不能算是一部作品了。
 
作为“倒周运动”的一个工具,《大内密探零零狗》既不是《大内密探》的翻拍,也不像是《大内密探》的恶搞,而是一次彻头彻尾的山寨。要注意, “恶搞”和“山寨”是有着本质区别的,恶搞的东西自身有着坚固的底盘与清晰的思路,而“山寨”更多还是一种流于表面的模仿,没有属于自己的智慧。《大内密 探零零狗》开头是对黄金甲的山寨,之后从后宫佳丽的桥段开始就是对《大内密探》的山寨,直到影片最终夫妻二人用着新发明翱翔空中收尾落幕,整个故事主体一 看就是直接挪用了《大内密探》,除了把《大内密探》中的老怪改成了公公,其他地方丝毫看不出一点自己创造的内容。这样一来就丧失了它作为一部电影的独特意 义,观众看完后无非就是感叹没有周星驰的《大内密探》原来是这个样子。
 
演员方面用了古天乐来直接挑战周星驰,这实在令人有些难以接受。古天乐的确是个不错的演员,但是他更适合演警匪题材的现代剧,并且是严肃题材的 东西,同期上档的《窃听风云》中古天乐的表演就十分出色。他说穿了就属于那种没有面部表情的演员,要让他在一部喜剧里模仿周星驰的夸张表情,实在有些难为 他了,于是我们看到他在影片中做作的苦笑,看到他做作的心花怒放,这种刻意的做作令山寨本身变得更加粗糙。至于吴君如那个明显装出来的大笑,以及刘仪伟饰 演的丝毫没有演技的昏君,自始至终就是这样一群明星在银幕上跳上跳下地演绎着山寨的段子,与“恶搞”二字实在相去甚远。
 
说实在的,这年头真正会做“恶搞”电影的其实还是好莱坞,《惊声尖笑》、《超级英雄》、这类喜剧电影在世界范围的成功就是最好的证据,它们脱胎 于多部经典的好莱坞大片,以解构和戏谑的方式出现在观众面前,而其自身又有着一个原创性的故事作为基础,这样一来,整部影片依旧还是一部独立的作品。观众 在观看他们的时候就不仅是在看单纯的模仿,而是看到了一个全新的故事,影片的笑点就在于对曾经熟悉的电影桥段的恶搞与调侃。
 
如此看来,《大内密探零零狗》显然就不符合好莱坞给“恶搞”电影下的标准定义了。它是正宗的山寨产品,用了别人的故事,搞了别人的框架,弄了半 天也没有弄出自己的东西来。王晶盯着《大内密探》流于表面地进行“恶搞”,最终沦为了一部“山寨”。这是一个值得我国电影制作者反思的问题,好莱坞的恶搞 电影为什么可以做得那么出色,因为他多元化,在一部《惊声尖笑》中可以看到很多不同电影中的场景,《惊声尖笑》的成功在于他创作前就已经进行的丰富解构与 黏贴。《超级英雄》的成功则来源于抓住“蜘蛛侠”主线进行戏谑与再造。无论是“杂烩式”的恶搞还是“专一”的恶搞,好莱坞都给我们好好地上了一课。
 
好好的一部恶搞为什么最终会沦为山寨,恐怕这其中也少不了周星驰的影响力在作怪,在周星驰的《大内密探》早已深入人心的情况下制作这样一部电 影,就算不山寨也得被逼着山寨了。王晶曾经说“周星驰会过时,而无厘头不会。”此言不错,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就算周星驰真的会过时,但是周星驰曾经的经典 不会过时;“无厘头”不会过时,但是没有创造力的“山寨”却是会毁了“无厘头”的。毕竟山寨文化的根本劣势,就在于它内在的根基不够坚固,思路不够清晰。
 
PS:小人之前曾在《追影》的影评《山寨武侠的狂欢》中多次提到山寨明星的成功,现在看来山寨的说法有错误,《追影》应该是一部“恶搞”电影,而非“山寨”电影。
5.4/5.7
大内密探灵灵狗 (2009)
影评(1190)
收藏(1501)
大内密探灵灵狗/On His Majesty's Secret Service(2009)

《海云台》:小人物在后天撞车

光影岁月
在每座城市的每条街道,都有那种一无是处,拼命想变成某种人的人,他孤独,被众人所遗忘,绝望地想证明自己还活着!
转载自:http://www.mtime.com/my/wlf/
基督山伯爵 发布于:2009-08-25 09:32

《海云台》:小人物在后天撞车
 
文/基督山伯爵
 
好莱坞灾难片长久以来给了人们一种假象,大制作的商业片只能是单纯刺激眼球的爆米花电影;若干年后的今天,韩国人告诉我们大制作灾难片也同样可以玩文艺。
——基督山伯爵 题
 
看过《海云台》的人基本上都会想到多年以前的那部《后天》,毕竟从《后天》至今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好莱坞确实没有再推出过令人记忆深刻的自然灾害 的大片。《后天》中那毁天灭地的海啸一度把90年代红极一时的的灾难片终结在了一个技术的顶峰,《龙卷风》、《天地大冲撞》、《天崩地裂》这些经典的灾难 片虽然书写过华丽的特效传奇,然而当人们多年后再次翻出来重温回味的时候,面对着《后天》中的海啸难免会觉得有些稍逊风骚。水灾永远是所有自然灾害中最难 制作的特效场面。
 
从《完美风暴》到《后天》,海难中浪涛的细致程度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但是从《后天》到《海云台》,电脑特效却并没有特别强劲的发挥,这里面唯一 的飞跃点就在于将海啸发生的时间变成了阳光明媚的灿烂午后,既然光线较之以往变得更明亮了,那么特效上要依旧保持以往暗色调下的那份细致势必就会经受强大 的考验。因此《海云台》尽管没有再一次从灾难场面上带给大家惊奇,但海啸在大白天的稳定发挥还是令人感到物有所值。
 
《海云台》虽然启用了《后天》的特效团队进行灾难场面的制作,然而令人惊奇的是影片的实质却丝毫没有受到好莱坞模式的影响。或许是导演自身也意 识到他手中的那150亿韩元要打造纯粹的灾难片简直就是杯水车薪,并且向《后天》正面挑战这种事情也不是他所应该去做的,即将问世的《2012》才应该去 完成这样的一个重大任务。
 
韩国电影作为东方电影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身的风格与定位十分清晰,小人物的日常生活以及人与人彼此之间的关系向来都是韩国电影创作的主流 趋势。于是《海云台》在剧本上花了不小的功夫,影片的整体感觉甚至有些雷同于奥斯卡最佳影片《撞车》,导演在这里所真正关注的并不是海啸这个灾难元素本 身,故事的核心聚焦在了一群平凡小人物的日常生活上。
 
当然,《撞车》所采用的是段落式的多线索叙述,最后才将所有的人物汇聚到一块,用一场事故来洗礼他们原来的价值观;而《海云台》中的多条线索则 是交叉在一块并列前进的,在开篇的时候就布下了很大的网,安排了很多轻松幽默的平淡生活作为叙事的主体,这样一来就与好莱坞灾难场面一条线索贯彻到底的剧 情有着明显的区别。这些曾经在生活中有着矛盾的人,在经历了灾难的洗礼后价值观与人生观所发生的巨大转变成为了《海云台》所要关注的真正核心。
 
于是影片的重点就自然而然地开始偏向于文艺的气质,令人期待的海啸仅仅成为了影片的一个噱头,经过前期长达三分之二的情感铺垫后,海啸所占的比 重才开始变得稍显重要。当特效将影片带向最后高潮的同时,经过长时间经营的感情线开始汇聚在一起成为了真正刺激观众感官的强大力量。由于感情线索依旧是电 影的主题,海啸正面来袭的飞奔镜头所花的时间也就相对较长,不像《后天》所具有的那种一鼓作气直接毁灭一切的霸气直接对视觉构成冲击。这就是《海云台》走 半文艺、半商业道路中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好在导演在家庭故事与视觉冲击之间做得还算相对平衡。
 
《海云台》的感情线索中英勇就义的海岸救生队员与年轻女子之间的爱情故事基本上就是青蛙王子与美丽公主的翻版,年迈的母亲与没出息的儿子也是常 见的煽情套路,此外女强人倔强的婚姻生活与背负着内疚的“兄妹”之恋无处不是日常生活的家常便饭,当这些平凡的人与灾难联系到了一块,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变 化往往是极其巨大的。这也正是《海云台》这个没有英雄的温情灾难故事让巧妙地避开了与好莱坞大制作电影在口碑上正面碰撞的一个有效途径,用亲民的手段捕捉 着生活中的平凡人物继而让他们相撞出人性的光辉。
 
当小人物在后天中相撞,灾难片奇妙的变化也就自然出现了。
 
6.8/7.0
海云台 (2009)
影评(361)
收藏(362)
海云台/Haeundae(2009)

《风云2》:花拳绣腿难续经典

转载自:在每座城市的每条街道,都有那种一无是处,拼命想变成某种人的人,他孤独,被众人所遗忘,绝望地想证明自己还活着!
转载自:http://www.mtime.com/my/wlf/
基督山伯爵 发布于:2009-12-08 09:25

《风云2》:花拳绣腿难续经典

文/基督山伯爵

电脑特效诞生的初衷是辅助电影的拍摄,当特效成为了一部电影作品的全部,则作品本身也就沦为了一部展示特效的广告片。
——基督山伯爵

中国是一个漫画产业极度落后的国家,尽管我们小时候就有线装本的连环画小人书,但是那些小人书中的故事大多数都是众所皆知的民间故事,且多以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说教套路为主,真正有类型化概念的创意连环画在我们国家一直都是缺乏的。于是在整个8090年代,充满想象力的日本动漫与欧美动漫构成了我们这一代人记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到了21世纪初,大量的欧美漫画被改编成了大制作商业片在院线火热公映,动画时代的诸多形象也由此被赋予了全新的真实魅力,超人、蝙蝠侠与蜘蛛侠便是典型的代表。而中国的漫画改编电影则只有《风云》这么一个成功个案。

1998年刘伟 强执导的《风云雄霸天下》对于当时的内地观众而言无疑是令人震惊的,在那之前大多数的观众都没有接触过有着浓烈中国气息的动漫改编作品,观众的思维还停留 在对于“超人”、“神奇女郎”这些美式漫画英雄的无限崇拜之中,他们从来没有想到过,在华语世界中居然也会有奇幻色彩如此强烈的漫画存在,并且还被拍摄成 电影搬上了荧幕。我坚信那时候走进影院观看这部电影的大多数观众,都是抱着看香港武侠片的初衷前去观看的,之前没有听说过《风云》漫画的观众即便在影片结 束之后也不会将它与漫画联系起来,他们走出影院后只会说“这个武侠片特技不错”,继而对天马行空的故事大赞一番。毕竟漫画电影的概念是在好莱坞漫画电影的 大量引进中才开始于内地民众之间普及开的。但是多年后回过头去看《风云雄霸天下》,它绝对是一个经典,它让内地观众第一次在大荧幕上接触到了我们自己的奇 幻漫画。《风云雄霸天下》之后的《华英雄》算是延续了该类作品的热潮,然而此后长时间的真空期令这阵漫画改编风难以持续发威。

从《华英雄》到如今《风云2》的诞生,我国在这11年 的时间里动漫改编电影是一片空白。我们缺乏出色的漫画作家的先天不足便是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然而电视剧方面《仙剑奇侠传》、《寻秦记》之类的游戏改 编作品却掀起了一点浪花,也许有限制作成本带来的粗糙特效并没有辅助作品成为一流的经典,但是在剧情叙述上的出色发挥却不得不予以肯定,这其中当然也包括 电视剧版的《风云》。

时隔11年,雄霸已死,绝无神成中土霸主,风、云二人再度出击。《风云2》 的故事就这么紧接漫画原著自然的开始了。影片剧情分成两条线索进行叙述,但是这两条线索并非平行关系,而是以递进的关系呈现在观众的面前。前半段以风、云 二人大战绝无神为故事核心,后半段则以聂风入魔为主要情节逐渐展开。这样的一种叙事结构对于看过原著的人来说或许顺理成章,然而对于一个没有看过原著漫画 的影迷来说就显得十分怪异。

无论是影片的开篇还是之后的叙述都是围绕着风、云二人与绝无神的对战所展开,为了能够打败绝无神,聂风入魔以求迅速提升功力,步惊云则是在无名的指导下进行修炼。然而这条线索在影片放映了一半后便戛然而止,绝无神并没有像想象中的那样成为影片的最终BOSS继而将全片带入高潮,相反地,风、云大战绝无神的这场戏简单轻松地在影片中段就结束了。取而代之的后半段则完全被步惊云与入魔后失去控制的聂风无休无止的厮杀场面所充斥,这段厮杀最终的结局由于过分追求原著也实在令人难以接受。《风云2》就这么成为了原著中两个小故事的二合一版本,就好似两集连播的电视剧让你一口气看完了,而心里却还牵挂着第三集。

《风云2》的剧本可以说基本上就是直接的拿来就用,把马荣成《风云》漫画的第一部拿过来,把雄霸死后的剧情直接拍到第一部漫画结束,这就是电影版的《风云2》。导演和编剧在这里并没有过多得考虑怎么样把漫画原著中的故事改编成一个独立的电影剧本,这也就是为什么没看过漫画的观众在看到影片结尾的时候会惊呼“没啦?就这么结束啦?”

这种低级的电影改编错误一般根本就不会出现在主流的商业片中,而《风云2》出现这种错误的核心关键就在于这部电影在制作时并没有把剧情放在首要位置进行考虑,从制片人到导演,他们在制作的时候只想着怎样把影片中的特效场面做到最好,怎样最大限度地用打斗与厮杀还原《风云》中奇幻炫丽的打斗,他们坚信只要打得漂亮,那么《风云2》就能获得应有的成功,打戏在他们眼中就是风云漫画的精髓,他们试图打造一部中国版的《斯巴达300为魔戒勇闯黑客帝国》。

当然,影片中的特效确实是值得肯定的,影片开篇段落的特效令人眼前一亮,颇有《魔戒》的恢弘气势,正式开始后的那场杀戮也明显带有《斯巴达300》的画面风格,并且将中国水墨画的元素也融入其中构成了独特的漫画风格,慢动作的大量运用更是为影片的动作场面营造了好莱坞史诗战争般的硬冷感觉。步惊云与聂风最后的那场厮杀中双拳对冲的镜头更是与《黑客帝国3》中的雨中格斗如出一辙。的确,你没有看错,《风云2》把好莱坞过去10年的电脑特技做了一次大集锦。漫画式的定格画面、单独的人物特写,所有过去主流漫画改编电影玩过的招数在《风云2》中都悉数登场。尽管这些花样好莱坞都玩过,但是在华语电影中这还是第一次。此外影片的配乐也十分出彩,恰到好处的渲染出了中土世界的那份磅礴之气,偏偏故事性的薄弱令华丽的画面与大气的音乐融合成了一部超长的MV,时间一长不免令人心生倦意,但又苦于刀剑长期相撞的刺耳之音难以入睡。

把所有的流行特效都往碗里丢,再把所有绚丽的武打动作也往里面放,用花拳绣腿式的视觉奇观冲击观众的眼球,这就是《风云2》能给观众留下的最终印象。如果你想找回《风云雄霸天下》中的那份细腻感情与节奏稳当的武打场面,那么《风云2》或许要让你感到失望了,如果你习惯于享受炫丽的视觉冲击与震撼的电影配乐,那么《风云2》将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6.2/6.5
风云Ⅱ (2009)
影评(1316)
收藏(1932)
风云Ⅱ/The Storm Riders II(2009)

星期六, 十一月 28

轉寄自白木電集:2009台北電影節:理性邊緣一哭《不能沒有你》

不能沒有你_2.jpg
(No Puedo Vivir sin Ti, 2009 )
文/素樸勛
本片是黑白如夢境的邊緣寫實,從陸地邊緣與海洋的自然交界,深入到去人性化的社會制度,對我們習以為常的文明做了一個反思。透過父女間的情感連結,帶出台灣在地的感通,客家方言、政治權力的想像、文明的傲慢,樸實的流露與輕輕的催淚之餘,也有重重的社會反思。

「瘋顛與文明」

在傅柯的「瘋顛與文明」中,對於瘋顛的禁絕與約束,以證成文明的過程,對於那些被流放以維持「城市文明」的 「瘋顛」,國家秩序、法律約束只是維護最起碼這城市的整潔,再正常也不過。對於那些「瘋顛」不文明的關懷,只有在當代,當威權的集體思維解體,瘋顛與不理 性被脫鉤,個體被彰顯的年代,才會展現多元關懷的觀點。

不能「活沒你」
戴立忍使用的西文譯名,照順序是「不能活沒你」,就是「I can not live without you」(西文之於英文如同北京話之於閩南語)。筆者竊以為,不走我們慣常的制度思維去做關懷,是矣這個邏輯也影響到了譯名。「新現實主義」採用非職業演 員,類似紀錄片的處理方式,讓影像更為寫實。

《不能沒有你》作為一個港口敘事,無情的海洋與魚隻處理(內臟、鱗片)的女孩對比,不用言說就可精準的透漏其生活處境。港口的輪船喇叭,以及動態的水岸, 讓更多靜景亦顯動態,這樣一個離文明城市這樣遙遠的生活方式,在港口、城市、海洋、制度間徘徊,被強迫進入遊戲規則的悲劇主人公「武雄」成為文明下被犧牲 的祭品,而茫然沒有歸屬。

是非對錯剝奪兩難
早期英國殖民時期,討論「澳大利亞原住民」的電影《澳大利亞》,其中所提及野蠻與文明的教化之間,讓原住民保有「荒野生存的流浪經驗」以及「文明 禮教」的妥協,其中片段讓妮可基嫚(Nicole Kidman)流著眼淚看著黑小孩把象徵文明的衣物褪去,隨著其巫師爺爺走入荒原。《不能沒有你》的制度與親情兩難,似乎側重一方,對於兒童教育的掙扎, 只輕輕的提及,並只顯露在小女來的唯一怒吼,「怒推要將他拋棄的爸爸」的片段。當然基於立場的不同,我們可以理解「社會局」也許是冷酷的制度機器,但其目 的亦為維持國民的基本教育。

從觀點的不同,導演最終採取正面的結局,若是悲劇,而安排主人公武雄以及其女,繼續遁逃在社會制度之外,而未曾受國民教育,也許將一輩子依著港口生存,這樣的剝奪兩難,其實基於人性、社會制度的張力,小人物以及發聲武器極度不平等的悲哀,也許只有《不能沒有你》最了解。
延伸閱讀:

新增)恭喜《不能沒有你》獲得2009台北電影節百萬首獎!
Bookmark: HemiDemi MyShare Baidu Google Bookmarks Yahoo! My Web Del.icio.us Digg technorati furl Bookmark to:YouPush Bookmark to:你推我報
Posted by geotian at 痞客邦 PIXNET Comments(0) Trackback(0)

轉寄自白木電集:《李米的猜想》 謎般的愛情懸念

李米的猜想_00.jpg
(The Equtation of Love and Death,2008)

文/素樸勛
《李米的猜想》,在久仰的《光榮的憤怒》之後的作品,節奏仍然是明快,也帶著濃厚的川滇風味,又不失城市裡渺小的愛情、意識層次、社會諷刺、黑色懸疑,懸疑弔詭的縝密結構的劇情安排真不愧是做了20年編劇的導演曹保平的作品。

慚 愧說來我的觀影預期,以為只是城市裡的愛情賣弄,如同在水上輕輕劃過,誰叫海報上的周迅那樣太空靈的忘著天空。但是進入一開始的計程車戲碼的剪接功力,讓 我知道並非如此。《李米的猜想》對於農民工、亡命與愛情的刻劃、社會層面的諷刺,這些符合第六代導演特徵的劇情安排,周迅的演技、強烈的個人風格,竇唯的 音樂元素。都讓我感到驚嘆!還有穿插在其中的黑色幽默亦讓人冷顫的發笑。
文藝氣息濃厚,這未盡的愛情惹人生厭又讓人可憐。令人生厭的是愛情執著,是那麼濃厚的讓人糾結不開。讓人可憐的是委屈還有漫長等待,那四年來的委屈:描寫 苦苦等待的「你可知我四年來都和幾個男人上床?」描寫高考過往的「那時我們很渺小,我們什麼都不是」的台詞都令人印象深刻。

作者風格
一開始的剪接手法,讓我特別睜大了眼球,此風格一直貫穿電影,使得時間感被打破中斷,感覺特別明快。

故 事中,隱隱透著各種弔詭線索,其實挺明目張膽的提醒,並提高了懸疑的元素。在這方面《謎屍》的懸疑愛情戲碼,便硬生生的被比將下去,「謎屍」在劇情上的求 廣不求深,言深之處就以怪力亂神來解釋,難有感通之效。而縱使在「李米」當中有兩段主要的故事軸線,多個不同的主要角色,但是其中交錯的因果,也不會使人 勿性格扁平,亦能將個性展露出來。

周迅
有很多情緒戲的周迅一開始就繃著臉,嘴唇緊閉,煙霧瀰漫。很多大陸的觀眾, 在觀影之後就購買了與周迅一樣的格子襯衫,在胸前吊起叮叮咚咚的一些物品。這個中性的裝扮與角色設定,其實還不是為了他所愛之人而「保守」的穿著,那份執 著只有到了在最末「男友的視覺」觀點,才變成了稍有撫媚的女性。這樣的安排之高,也部會破壞了劇情合理動線,真的是非常之巧。

她就是一開始的謎,嘴裡總是念著一串數字的周迅,到底是經歷了怎麼樣的事情,那陣陣濃煙襲來,詭譎的讓人想探其所以。渺小的她,執著這份愛情,四年過去,她這樣說到:「那時我們什麼都不是,沒有人注意...」

小雞角生
龐 大的方言應用,在諸多觀影者的經驗當中,這也許是高中教官所操的濃厚鄉音,由於兩岸政治的隔閡。大陸新銳的 觀影經驗當中,與身處台灣的文化與語言仍是有段距離,而這段距離可以做兩種解釋。一則為隔閡,而這樣的隔閡,筆者的處理方式便是看英文字幕,抑或猜測其前 後文意義。二則為獵奇,這樣非北京腔調的方言,或是怪腔怪調、或是模仿港臺腔,總使不能全懂,但也並非全然如西方語言般全然不懂,除此之外,還與「港臺 腔」有做連結的語調與表演方式,以我們熟悉的這一塊做連結,當真是一種新奇的觀影經驗,也點出了第六代觀察社會,多元的敘事模式。


1.小題猜,請指出這些方言用語的意思:
小雞角生/
跑倉/
提成/
餃子機/
打車/

2.小賣弄,附上一首詩,來自波蘭詩人 Szymborska《用一粒沙觀看》
湖底對自己是無底的, 岸對自己也無岸。
它的水對自己也是不濕不乾的。
它的波浪也不感單一或個別
這些波浪在既不小也不大的石頭周圍
對自己那聽若無聞的輕聲細語輕聲細語。

3. 小好康,周迅談、預告片、5/30前的贈票活動
發行單位原子映像

延伸閱讀:
2006-05-03 面子(女性影展)
2007-10-04 2007國際在地影展:「走鋼索的人」
2007-12-28 2007女性影展:「植物園 Filles du botaniste, Les (2006)」
2008-01-04 電影 「投名狀」
2008-01-14 電影:「瘋狂的石頭」
2008-01-30 影評-《蘋果》(Lost in Beiging)
2008-05-14 工業學大寨之《求求你、表揚我》
2008-07-20 紀錄片《綠的海平線》(金穗獎)
2008-10-22 我的大字報 炮打許介麟
2008-11-12 用美帝打美帝-牛仔與龐德的文化粗述
2008-12-27 毛澤東也有一份《給史達林的禮物》
2009-03-04 《經典老爺車》政治身分的溫情妥協
2009-04-25 《監獄風雲2大逃犯》與民族英雄《葉問》有感
2009-05-22 《手機》看心機
2009-05-23 馮小剛的群體歸屬為何?簡述五六代間差異
2009-05-24 膚色看《大腕

轉寄自白木電集:《風聲》時代生信仰,信仰生肅殺

風聲3.jpg

( The Message, 2009 )

文 /素樸勛


筆者不能說,到底誰是鬼。
從導演、監製、導演的陳國富之《風聲》是華語片的小題大作,華麗肅殺的時代氛圍,從歷史的深 厚舞台一片澎派,除卻一時的政治熱情,冷卻到密室的人性攻訐。對於民族族加諸在個體的情操與深不可測的人性之間徘徊,在視覺上具有痛覺震撼,戲中戲將的角 色們用其演技填滿了對於時局的交代。


肉體消滅
肉體的痛楚與精神掙扎通常用來引出人性,作為使 用強度僅次於「性愛元素」的「酷刑」的痛楚挑起視覺味蕾,《風聲》以身體為出發,情緒、衝突戲碼,訴說時局諜報之間,信仰交雜的悲哀,眼淚、嘶吼、血肉縱 使令人難耐,也使人感到歷史的殘酷加諸在肉體上的沈重,作為張力,身體也確實是「訊息傳遞」的一樣載體。於是在肉體消滅之前的種種折磨也成為觀影重點,其 肉身刑求的過程也是時代殘酷的一部份,於是作為冷血的刑求角色「六爺」,在這過程中令人深刻。


個性出場
具 有陰柔身段的蘇有朋飾演「小白」,顧影自憐的嬌喘在《風聲》中成為視覺焦點,其陰柔氣質與身段都能夠嗅到朝向張國榮致敬的企圖。周迅的無謂不羈,全然嬌嬌 富家女的一的大姑娘鬼靈姿態。李冰冰的熟成與憂鬱、張涵予的老粗直腸,以及笑面虎「六爺」等若干人等的漢奸嘴臉,那著急替老大點煙,而慌張了手腳真是一 絕,這樣的奉承是漢奸必備,也是今日無論兩岸醜惡官僚氣息的最佳針貶。黃曉明的日本形象設定,仍然脫不出剛愎自用的軍國主義形象,雖然其角色對於「目的」 的認知,最終並非日本帝國而是一己之私,於是最後信仰自私的答案揭曉,加上整齊的軍裝與優雅的姿態終於崩毀,也是一快!


時代正確
對 於時代的描寫只消是權力鬥爭下的醜惡面容,而那光明正確的形象,卻只能在浴火之後生,這樣的設定無非是訴說了故事最終邪不勝正的可知結局,也將英雄與魔鬼 形象強烈對比,非常的時代正確。而另一貼近偽政府時代之作《色戒》,其顧及了時代的多面描寫(組織的深度與情感對立)以及作為個體的恐懼與掙扎(信仰、女 體、情愛的掙扎),姑且不論政治正確抑或挑戰正確的「禁忌」書寫,沒有明確的是非對錯,始有未竟難耐的悲哀。

延伸閱讀:

轉寄自白木電集:特種部隊:眼鏡蛇的崛起 爆米花軍事動作爽片一部

看到導演是史帝芬桑莫斯〔Stephen Sommers〕,大概就知道《特種部隊:眼鏡蛇的崛起》的水平和取向在什麼地方了,簡單來說,《特種部隊:眼鏡蛇的崛起》是界在《神鬼傳奇》 〔Mummy〕和《凡赫辛》〔Van Helsing〕之間,但不走奇幻路線的動作片,史帝芬桑莫斯的東西,就是熱鬧,過癮,但說不上有什麼深度,雖然還沒有麥可貝那麼愛灑狗血,也實在說不上 有什麼深刻的層面。
所 以取決條件很單純,就看你喜歡不喜歡軍事動作而已,《特種部隊:眼鏡蛇的崛起》已經明明白白把它的一切攤出來,沒什麼玄機。但它的動作不光是一般的動作, 還有科幻特效成份,不會誇張到完全失去真實感,這些元素比較像是讓場面更大、更爽快,壞人更強、好人更強、打起來當然是更強。

火行者小時候非常愛《大英雄》這個卡通影集,很可惜當時年紀太小,現在幾乎記不得什麼了,所以看起電影少了一點連結上的感情,卻也省去了比較的問題。
然 而,就算丹尼斯奎德〔Dennis Quaid〕不是火行者的菜,以前最喜歡的角色公爵,由跳起舞會迷死人的查尼塔圖〔Channing Tatum〕飾演有點奇怪(和印象中的形象不太合),但卡司並不差,這種片子對角色最大的要求,就是在動作場面中(或是前後)要很有厲害的質感,演技就其 次了,畢竟這片要演的是精英部隊,不是充滿人性化弱點有血有淚的英雄內心世界探討(有此需要者請看史特龍的《警察帝國》〔Copland〕),《特種部 隊:眼鏡蛇的崛起》就是要你看高手,並且給高手們能匹敵的對手,然後從頭打到尾的。所以說,演員…「型不型」比「行不行」來得重要。
而劇情存在的目的,就是能把戰爭從地面帶到天上也帶到海裡,不靠昂貴武器時還有近距離的格鬥,不要太苛求故事了,看《特種部隊:眼鏡蛇的崛起》時根本不會覺得需要看什麼故事的~~。

另外也要老實說,桑莫斯有些取鏡,火行者還挺喜歡的耶,拍過不少爆米花大片了,對掌握大場面本來就不生疏,但《特種部隊:眼鏡蛇的崛起》的角色多,武器多,動作多,比起先前幾部主角明確的電影,《特種部隊:眼鏡蛇的崛起》更看得出一個導演如何讓電影精采的功力。

火行者完全是從一個享受娛樂的觀眾角度在看《特種部隊:眼鏡蛇的崛起》的,很開心,若是要深入去評論內涵、演技、意義…那真的…本來就不該選這部片子的。

火行分說  滿分10
–分說,不分說,由分說!
軍事動作 ★★★★★★★★☆☆
緊湊過癮 ★★★★★★★★★☆
演員演技 ★★★★★☆☆☆☆☆
娛樂性  ★★★★★★★★☆☆
故事深度 ★★★☆☆☆☆☆☆☆
 

”When I'm finished, this world will never forget.” 

【转自YAMISAMA 】2012影评一段(剧透慎入)

YAMISAMA 发布于:2009-11-08 10:28
观看了《2012》后,我认为这部电影几乎囊括了所有你所期待的元素。电影特技十足惊心动魄,震撼人心。某些桥断的激烈程度甚至把我震得快从椅子蹦 了下来。主轴可谓是一个比较常见的灾难片组合,一个家庭,一个科学家,还有美国总统。他们都在挣扎着能在末日之前生存下来。几套故事的走向基本上比较老 土,但同时,我也确实被主人公和他的家庭的一路逃往之旅所感染和震撼。而这恰恰也是故事所要强调的。整个搭配确实达到了不错的效果。整个电影的脉络流淌着 一种无法言喻的压抑感和危机感,随着这些感觉的迭加,随之而来的高潮也是不言而喻的精彩。
整个故事基本上围绕着“世界末日大崩溃”的基调。这一 次,由于地球地壳的崩裂,造成了波及全球范围内的超级地震和火山爆发,并由此引发了巨型海啸。世界各地的政丨府因此共同建立一个解决方案:那就是坐落于中 国的几艘巨型大船(方舟)……而整个电影描述了主人公一家历经艰险抵达最终的目的地。正如人们所料的,他们成功的逃脱了各种致命与绝望的天灾。其间,我们 也能够看到世界上大多数著名的地标建筑遭到各种各样的毁灭和破坏-美国白宫,华盛顿纪念碑,里约热内卢的基督石像,以及整个梵蒂冈城等等。
犹如我 之前提到的,整个电影最感染我的地方就是我能够与电影中的一些角色引起共鸣和感情。剧组可谓是明星斑斓,包括一些知名演员,譬如Woody Harrelson, Thandie Newton, Chiwetel Ejiofor, Danny Glover, Oliver Platt, Amanda Peet,还包括John Cusack
整个看下来,可以感觉得到他们一路下来合作的相当愉快。譬如这里面也囊括了 一些无伤大雅的黑色幽默,众多哲学和感情元素夹杂在此片中使一个涵盖了救赎与逃往的电影赋予了血肉。甚至让我们忽略了对此类迭加性灾难的紧迫感。总的来 说,如果整部电影能够少一些多余的陈词滥调和多一些出人意料的转折,那么这部电影绝对是电影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但即使如此,《2012》始终带给我们一场 十足骇人和惊险的“过山车之旅”。我敢保证这绝对是冬季档期一大票房超级赢家。
在这部电影, Adrian Helmsley,美国总统威尔森的科学顾问从他在印度的同事或者,地球整个地壳将发生崩裂,他之后对白宫办公厅厅长Carl Anheuser做出了相关警告。


期间,离异单身汉Jackson Curtis依然对他的前妻念念不忘,虽然她已经再嫁给了另一个男人,Gordon,Jackson给一位俄罗斯富翁当卡车司机,其间,他在带领自己两个孩子去黄石国家公园游玩的土著,从一位古怪的广播电台主持人口中或者地球正在崩溃


洛杉矶随之被一波超级地震所毁灭。


灾难片是自电影工业诞生以来一个永恒不变的题材,但是至今为止从没有一部灾难片可与《2012》相媲美。虽然人们已经对电脑特技习以为常,但是从来没有一部电影能够如同这部影片一样把“视听效果”做到如此全能和震撼。


公 路被截断,桥梁集体坍塌,高楼大厦犹如覆倒的扑克牌——所有这一切看起来是那么真实。巨型火山爆发的滚滚岩浆,滔天海啸席卷了一座巨大油轮——整部电影几 乎囊括了一切的一切,甚至还包括了一个相当合理的剧情——这听起来很离谱夸张,但不过也经得起考验(因为有玛雅预言的支


说实话,导演罗兰和他的剧组确实很有幽默感,这部影片中同时囊括了各种黑色幽默,甚至还恶搞了一下英国女王和查尔斯王子。让她和她的爱犬一同挤进了方舟以影射这那些有钱有权的精英们的自我拯救 


8.4/8.7
2012 (2009)
影评(3648)
收藏(5175)
2012(2009)
回复(14) |收藏(0)|4581次阅读

轉寄自白目電集:《阿凡達AVATAR》3D發表會~揭開潘朵拉星球神秘面紗



短短的15分鐘發表會,揭開了《阿凡達》的神秘面紗,睽違14年之後,“世界之王”詹姆斯柯麥隆即將再次驚艷大銀幕!(上圖編排:喳喳)


千呼萬喚之下,《阿凡達》終於在昨天發表了首支前導預告片,而今天則是展開了全世界同步的
15分鐘3D片段發表會。這15分鐘片段不是連續的劇情,而是總和15分鐘的7個片段,雖然不能一窺全貌,但透過這些片段可讓觀眾大概了解電影的故事架構,就目前看到的來說,應該會是一部美術、色彩漂亮,且有著不少奇幻生物的科幻冒險鉅作。
故事敘述一個神祕的星球「潘朵拉」,這個星球上居住著一種類似人類的藍色人種族納美族(Na'vi)。而主角是一名雙腿癱瘓的海軍陸戰隊隊員蘇傑克(Jake Sully),他隨著人類軍隊來到了潘朵拉星球,並且參加了一項計畫,就是將意識轉移到人類與那美族的混種阿凡達的身體裡,使得他們可以自由的在潘朵拉星球行動。 潘 朵拉星球彷彿世外桃源,美景、群山,甚至還有充滿奇特動植物的樹林,景色美不勝收,但也隱藏著許多致命的危險。一次巧合之下,傑克被納美族的女孩所救,感 謝之際,卻得到生氣的回應。“殺戮是不需要被感謝的”,原來為了救傑克,女孩不得以殺死了攻擊傑克的動物,因為在這個原始的星球,雖然有許多野獸怪物,但 他們儘可能的和平共存,不去殺害對方。 傑克後來也加入了納美族與他們一起生活,學習生存技巧,漸漸的對這個星球以及族群產生了感情,但是人類愛佔領的天性,仍舊無可抵擋,軍隊的入侵,勢必會將引起一場破壞一切的戰爭在導演詹姆斯柯麥隆的開場白之後便開始發表了七個片段,自然是揭露了部份劇情,卻也只是點到為止,以下是七個片段的內容: 首先第一段看到的是類似軍隊的隊長在精神喊話,並解說潘朵拉星球的危險,下半身坐著輪椅的主角傑克也在此現身(山姆沃辛頓飾演)



第二段是傑克即將讓自己的意識進入“阿凡達”體內,轉移成功的他不聽研究人員的命令在實驗室裡站了起來,引起了騷動,同時還看其中一名主角雪歌妮薇佛。







第三段是在叢林間遇到了星球上的生物,不過一開始很兇的怪物,卻開始逐漸往後退,原來是傑克背後出現了

第四段是延續上一段的叢林追逐,與怪物展開戰鬥。
第五段是傑克遇到某種生物的攻擊,被納美族女孩所救。

第六段是傑克向女孩道謝,卻得到生氣的回應,但在樹林間同時也看到了潘朵拉星球美麗的植物,在夜間還會發出美麗的光芒。

第七段,也是最後一段是傑克是著要駕御一種會飛行的生物,要讓牠挑選,並且與之契合才能成為自己的飛行騎乘。



而在片段播完後,還有一個類似短版的預告,可以看到人類的大舉進攻、樂園將化為戰場,看來勢必會引發流血與戰爭,也預言了結局走向,奮戰在所難免,只是傑克將何去何從呢?










整體來說,
3D片段的視覺效果在近期電影中算出色的,但要說到特別突出,也許是看到的畫面太少,也跟之前期待看到的有所落差。不過亮度、每一個畫面的穩定度都很高,而看到的畫面真的都很漂亮,不管是在顏色上、景色上都非常美,本片的美術看來是相當值得期待,本片場景大多都是CG做成,雖然科幻效果是一定看的出來,但擬真程度相當高,特效是非常棒的,所創造出來的“潘朵拉”真的是相當的壯觀的景象。睽違了多年,詹姆斯柯麥隆呈現出來的品質也讓人格外期待,而且看起來會是一部相當精采的科幻冒險鉅片,接下來,就是開始倒數全球同步上映的那天囉!




發表會入場卡:
3推薦此文章
Today's Visitors: 2 Total Visitors: 265
Personal Category: 電影心得 Topic: entertainment / TV & Video / mov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