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标签为“佛法心法”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显示标签为“佛法心法”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星期日, 六月 20

作福不嫌多,但用於解脫[轉貼]

分類:修心養性
2010/04/17 17:16

[轉貼]作福不嫌多,但用於解脫


有一次,佛陀來到憍薩羅國首都舍衛城遊化,住在城南郊外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天,憍薩羅國波斯匿王盛裝前往禮見佛陀,請求佛陀及僧團能在舍衛城住上三個月,接受他的供養。
  佛陀默許了。
  波斯匿王就在王宮 外面,搭建了一座大講堂,並要求朝中的大臣們,也一起發歡喜心供養。
  在一次飲食供養後,波斯匿王對佛陀說:
  「世尊!我曾經聽世尊 說:布施給畜生,可以得到以百計的福報,布施犯戒人為千,布施持戒人為萬,布施離欲外道為億,布施向須陀洹則難以計算,更何況是須陀洹以上的聖者了。我今 天供養了世尊及眾比丘僧,因此,所獲得的福報與功德,應當是難以計算的。今天,我已經算是功德圓滿了。」
  佛陀聽了,告訴波斯匿王說:
   「大王!不要這麼說!作福是不嫌多的,你怎麼能說已經功德圓滿了呢?為何說作福不嫌多呢?因為眾生的生死輪迴,實在長遠得難以計算。
  在很久 以前,我們住的地方有一位名叫『地主』的大王,皇后名叫『日月光』,太子名叫『燈光』。燈光太子長得十分端正,後來出家修道成佛,並且陸續度化了八十億眾 成阿羅漢。
  地主大王在太子成佛後,迎請燈光如來入宮親自供養,並且發願終身供養如來及八十億眾的阿羅漢,獲得了燈光如來的默許。
   地主大王充分供養了燈光如來七萬年。
  燈光如來入滅後,地主大王又建了許多寺廟、寶塔,持續供養其他阿羅漢,直到他們一一入滅,並且也為這些阿 羅漢的遺骨建塔廟供養,這樣又過了七萬年,直到燈光如來所傳的佛法消失了,才去世。
  大王!那位地主大王不是別人,就是我的前身。那 時,我七萬年供養如來,七萬年供養舍利,只想以此所作的功德,在生死中得到福報享用,而不曾修道求解脫。大王!你知道嗎?當時所作的福德,到現在已經全部 耗盡了,連毛髮般大小的福德也沒留下來。怎麼會這樣呢?正是因為,生死輪迴長遠得難以計算,以致在那麼長的時間中,再多的福報都會被耗盡,不留一絲一毫。
   所以,大王!不要說:今天我作福已經功德圓滿,你應當說:今天我所有身、口、意的所作所為,都要趣向解脫,我不求在生死中享用福報,但求能得到長遠無量 的安樂。

  波斯匿王聽了佛陀這番教說,不由得毛骨悚然地害怕起來。一陣悲傷哭泣後,以手抹掉眼淚,向佛陀頂禮,承認自己的 過失。他說:
  「世尊!我真是太愚笨了,請世尊接受我的懺悔!我以五體投地之禮,表示我改過的心意。以後,我不會再那樣說了,請世尊接受我的懺 悔。」
  「太好了,大王!你能懺悔改過。我接受你的懺悔,以後不要再那樣說了。」
  這時,在大眾中,有一位名叫迦旃延的比丘尼,起來 讚歎佛陀對波斯匿王的勸勉,並且以自己的前世為例,印證應當趣向於解脫,而不是求在生死中享用福報的教說。她說,三十一劫前她的前世,是一位名叫「純黑」 的差使,他在野馬城供養當時的式詰如來,供養後,發願要以這樣的功德不墮三惡道,來世見佛聞法而得解脫。她就是以這樣的因緣,今世得遇釋迦佛,從而修道得 解脫的。
  佛陀讚歎她是聲聞弟子中,信解脫第一的比丘尼。
按語:
  一、本則故事取材自《增壹阿含第二三品第一經》。
  二、作福不嫌 多,因為生死長遠,再多的福報也不夠用。從「再多的福報也不夠用」這樣的警覺中,知道要將福報善用於有益生死解脫,才是正途。
   三、說過去的某某,就是現在的我,成為經典中的一種體裁格式,稱為「本生」。這類格式的經典,其集成的時間並不太早,約與《增一阿含經》集成的時代相 當。(參考印順法師《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第八章第四節〉)
  四、「本生」體裁之類的經典,後來繼續有蓬勃的發展,對修長遠菩薩行以成佛的大 乘思想,提供了有利的發展環境。



星期五, 六月 18

什麼是我執呢?

分類:佛法心法
2010/06/17 11:09
什麼是我執呢?

我們死了以後,到地府受審的那個,就是「我」,不是我們的身體去,是「我」去,「我」,執則有,不執則無,所以,是「我相」到地府受審,判罪後,到地獄處受苦的,也是「我」,不是我們的身體去受,身體已死了,埋葬了,沒有受與不受,只有「我」去受。地獄罪畢後,投胎時,也是「我」去投胎,無我,不會入胎,有我,才入胎;或入人胎,入胎後,出生為人,長大後造罪,誰造罪?不是身體造罪,是「我」造罪。

一切罪都是由我而造,例如行路時,不知不覺,踏死了一隻蟻子,不知道——無我——無罪,若見到一隻蟻子,故意踏死牠,有我,有殺蟻罪,所以一切罪都是從我而生。

不但一切罪從我而生,一切貪瞋痴煩惱,亦是由我而起,所謂我貪、我瞋、我痴、我嫉忌、我諂曲、我憍慢,無我,一切煩惱無所從起。

煩惱因我而生、業因我而作、輪迴因我而受,都是因為「我」,稱為我執。「我執」非常厲害,亦不易斷,惟有金剛般若,可以斷我執,若不斷除我執,生死無有了期。

昔日摩登伽女,因執著五百世的姻緣,是故五百世皆為女人,後來在楞嚴會上,得楞嚴咒的力量,把我執消除,證阿那含果。

因五陰而起我,破了五陰的我,則無我起煩惱、無我造罪、無我受生死,是謂了生死。聲聞緣覺,只不過以般若力破了我執,無我,不再起煩惱,無我,不作業,無我,不受生死,出三界火宅,免受輪迴。

聲聞緣覺雖然認為五陰無我,但仍認為有五陰之法、有生死之法、有涅槃之法,稱為法執,既執有法,便蓋覆佛性,是故二乘人雖然生死已了,但仍未見佛性,既未見佛性,不懂得從性起修,又焉能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呢?

凡夫不但我執未空,法執亦未空,有我執,所以受生死輪迴,有法執,所以不見佛性;菩薩以金剛般若智破我執,出生死苦海,不受輪迴,再破法執,見佛性,從性起修六度萬行,功德圓滿即成佛。

聖一法師

別錯亂了因果 〔轉貼〕

資料來源網址: 

http://tw.myblog.yahoo.com/avalokitesvara-palace/article?mid=11225&prev=11226&next=11160&l=f&fid=15 

〔轉貼〕

  因果原理是個簡單的法則,但也是個複雜的過程。其中包括命運的原理,

其實也是因果原理。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常人有問類似這樣的疑問;譬如,張艾嘉捐錢這麼多,他的兒子怎 麼
會被綁架呢?台灣的白冰冰也是捐錢很多,可是女兒也是被壞人殺死。

又如;有個人一直在慈善單位服務無數病老殘窮工作多年,可是現在怎麼
丈夫叛變呢?

又譬如;經濟犯盜走好億萬金錢,可是現在怎麼都在享受而沒有看到惡報
呢?
會有以上的疑惑,因為「錯亂因果」,因為不知道因果法則。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其實因果法則很簡單;「你當今做了什麼,你將來就會得到什麼!」
問題只在於什麼受報時機而已。
換言之,你捐的錢,這和你的兒子安危無關。你在慈善單位為病老殘窮服
務,這無關你的婚姻是否生變也無關。而經濟犯的罪行,並非這一世就會
受報。她在來世投胎地獄或餓鬼,可是你並不知道。

若此世造惡就此世受報的,這叫做「現世報」。只是現世報發生時,很多
人還是不知道這是現世報。
果報的發生,必須在與「惡因」同樣的機緣下,才會發生。意即,在什麼
機緣下造做的惡業,將來就在同樣的機緣下發生了。

譬 如,做生意的人和朋友合夥做生意,而此人利用合夥而盜用朋友財產,那將來此人又與人合夥時,他所貪來的錢財就會虧空掉。因此,在世俗的算命時,有時算命的 會告訴你不能和人做合夥生意。因為,你命中的惡報會因此而誕生。或者,算命的會告訴你不可以做生意,只能「吃頭路」,因為你一做生意就會虧錢。為什麼會虧 錢?因為過去世曾經在生意中盜取不義之財之故。

也有人的婚姻命運,算命的會告訴你,「只有小老婆」的命,而沒有「正房」的命。因為,過去世總是搶他人配偶之故。總之,有什麼因,就有 什麼果,這是不能錯亂的。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怨天尤人
也有不少人,當事業失敗時,當婚姻不順時,當總總的命運不好時,總是怨天尤人,總是怨嘆老天爺怎麼給我這麼差的命運,要不然就是怪周 邊的人,要不然就是怪政府、怪國家、怪時機不好,或者乾脆把失敗原因歸咎於風水。但卻從來沒有要怪自己,卻 不知自己的厄運都是自己造來,卻反而要怪罪無辜的人、事、物。也由於如此無知,這難怪命運不好了。
所 以,「怨天尤人」也代表當事者不明因果,也不了解自己。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期待果報卻未見果 報
也有人行善多年,卻沒有看見自己的善報來臨,結果就不信因果了。
也有人行善多年,但是家裡卻還是很不平安,也因此不信因果了。
以上這些現象都是不明因果原理的人會發生的態度。

你想想看,吾人生生世世的輪迴,也不知下造下多少的善惡業,
你可知道有多少的因果正等著時機應現嗎?

因果報應的展現必須符合造因當初的機緣,當兩者一致時,果報才會應現。
另外提醒的是,若你行善很多,受益者還是你,而不會是你的家人。所以當你行善多年,而你家人還是不平安時,你 要知道果報是「公修公得,婆修婆得」,這樣你就可以了解,即使你行善多年,但是全家人的命運可能還是有很大的差別。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補償心理
也有人做了某些壞事之後,由於心理不安,所以就極力的行善,以試圖補償。這樣的人優點是,還知道「善有善報, 惡有惡報」,但是卻還不知道因果法則。
盜取不義之財的人,害怕厄運會來,所以猛力的放生,那會有效嗎?
毀謗他人,那趕快捐錢可以免罪嗎?
殺人的人,那趕快到寺廟拜神明,可以無過嗎?神明就此保佑嗎?
以上的作風都是錯亂因果。
若盜取他人財物,若想免罪的最直接方法,那就是趕快把錢財連本帶利還人家,這才有機會免罪。
若毀謗他人,哪趕快給人道歉,還人清
白,這是扺罪既直接又有效的方法。
而殺人的逃犯若到寺廟祭拜祈求逃亡成功的話,那恐怕會更快被警方抓到。
像殺人這種罪,屬於重罪,為什麼是重罪呢?
因為無法補償給受害者。
這不像欠錢,你可以連本帶利補償,那虧欠就打平了。所以像這種犯重大惡業的結果,即使懺悔了,也一樣投胎惡 道。
那要不要懺悔呢?
懺悔可以讓重罪者在惡道壽命短一些。

                                          若犯了錯要怎麼彌補呢?

一、若惡業屬於可以償還的, 那你就趕快去償還,連本帶利償還給受害人,若因此能得到受害的原諒,那因果報應就此打平了。
二、若屬於無法償還的,那只 能靠懺悔來減少過失。但是,懺悔是不得已的方法,只有減輕罪業的功效,而不能完全赦免惡報。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行善回向給他人誰 會受報
也許,你基於某個善心,將行善功德回向給某個人,那此人可以賺到功德或享用到福報嗎?
將行善功德回向給他人,最大的受益者還是自己。依佛經表示,將行善功德回向給他人,當事者得七分,被回向者得 一分。
若更仔細一點而說的話,對方能得多少,以下這些因素關係到被回向者能得到多少。
若你行善回向給他人,此人若因此感到歡喜、讚嘆的話,那此人所得和你無異。反之,若此人不知道這件事,那被回 向者得七分之一。若被回向者不以此感到歡喜(因為有人不信因果),甚至不高興,那此人就得不到任何利益了。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先人造惡子孫受報乎
先人造惡而子孫衰敗的新聞,也許你也見過,但是,這不是先人造惡而子孫受報喔!若是這樣的話,那就不合乎因果 法則了。
大惡人造惡之後,她的子孫就會厄運連連。其實,不是先人造惡而子孫受報。而是造惡之家,隨後而來投胎的也是惡 人之故。反之,你是大善人,往後來投胎的就會出現善人。

其實這原理也很簡單,譬如某個政黨貪取國家很多錢財,而知道的人,若是貪心的,也必然想要分一杯羹,所以就加 入這個政黨了。這也可以說,不義之黨,必有貪財之人。
這也可以說,像有的經濟犯貪取了這麼多錢,那往後就有貪婪揮霍之徒到他家族投胎了,因為投胎成為他的家人,才 享用得到呀!但是投胎之後,很快就把這些不義之財很快揮霍光了。
另外再舉例說明一次;當你的家人中有大善人,那往後就有菩薩投胎到你家族了。這原理和以上都是相同的。

而這些感應,通常是隔代而發生。意即,一人有大善惡表現時,此者的善惡應現通常發生在他的孫子上。(除非這個 人沒有後代)
這可以說,在近年盜走上億錢財的這些經濟犯人數還不少,這些人除了個人的惡報之外,他們將會有揮霍無度或沒出 息的孫子等著出世。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隨喜的功過
當你看到有人行善,你也跟著歡喜的話,那你也有功德。將來此人的福報來臨時,你也能享用到。反之,當他人造惡 而你跟著歡喜的話,那你也有過。將來此人受惡報時,你也會遭受連累。
是故,見善隨喜亦有功,視惡歡喜也 有過。
不僅做壞事的人有果報,而且「見惡隨喜」的人也會遭到連累,換言之,即使本身沒有行善,但能「見善隨 喜」的話,本身也會受到福蔭的。因為,因果的報應是從「」地來決定的,而非從外表的行為啊!

豬掌人手

資料來源網址: 
http://tw.myblog.yahoo.com/avalokitesvara-palace/article?mid=11160&prev=11225&next=11076&l=f&fid=15

分類:佛法心法
2010/04/21 00:16

江北有個性格兇殘的人,民國十二年忽然生了一場大病。
這時來了一位雲遊的神僧說:你生前作惡多端,死後必定會投豬胎,快快懺悔吧!
兇漢病重垂危,聽了這話恐怖得要命,就用立起左手向僧人作禮,一如佛家的辦合掌。
僧人說:因為你這隻手誠心拜佛,這隻手就可以不變豬形。只可惜能保住的也只有這隻手了,不過幸運的是,因此你變豬的時候也就不用受那一刀之苦了。
他死後沒多久,附近有一隻小豬出生。奇的是,小豬前面的左蹄部位長的竟然是人手。走路的時候,這隻手不著地,還常常對人作合掌。
小豬前世的家人聞訊之後就設法買回了它,送到上丨海大場寶華寺放生園,算起來已經在那呆了十年了。
我去寶華寺見到這個奇事,問明白來龍去脈,由鏡華照相館拍了照,以此作為題記。
【原文如下:江北某甲,性凶厲,民國十二年時,忽大病,適來一云水僧語之曰:「爾因作惡多,死必墜豕身,宜速懺悔。」某甲時病已垂危,聞之悚然,乃以左手向僧作禮,如僧家之半合掌式。僧曰:「只此一手,誠心禮佛,此手可免現豕形。惜哉,僅此一手也。雖然,因此亦可免除一刀之苦矣。」旋卒,時近鄰即生一小豕,前面之左腳仍為人形。行時此腳不著地,時時對人作合掌之狀。其家人贖得之,送至上丨海大場寶華寺放生園內,計今已十年矣。餘往該寺見之,詢知其顛末,由鏡華照相館攝得其影,因為題記。 

佛教與地理風水

分類:佛法心法
2010/06/17 12:03

 


 
佛教對於世間萬象,都有深入的觀察,了知天有天理,地有地理,人有人理,物有物理,情有情理,心有心理,世間上任何一件事物都有其各別的「理」,地理風水當然也有其「原理」。地理是依據地形和天體方位而產生對人的影響力,這是一種自然的常識;順乎自然可得天時之正,獲山川之利;違背自然,則有相反的結果。  
趨吉避凶,古今皆然。然而一般人的心態,對於不了解、不知道、看不見的事物,常常盲目臆測,牽強附會,甚或迷而信之,因此容易被神權迷信所控制。中國人自古牢不可破的相信「地理風水可以影響一個人一生的禍福」之說,即是一例。

地理風水固然有其原理,卻不是究竟的真理。從佛教的業力論與因果論來說,人的吉凶禍福,都是由於過去世的善惡業因造成了今生的果報,並不是受到風水地理所左右的結果。再者,從佛教的時空觀來講,虛空並沒有絕對的方位,譬如甲乙兩人對坐,甲的右邊是乙的左邊,乙的前方是甲的後方,在無邊的時空中,我們真實的生命無所不在,何有時空方位之分?當一個人能夠覺悟體證到自己本來面目的時候,自心本性就遍滿虛空,充塞法界,橫遍十方,豎窮三際,與無限的時空融為一體,因此方位不在他處,而是在我們心中。  
佛陀時代,印度婆羅門教中有晨朝洗浴,敬禮六方,可以增長命財之說。當時王舍城長者之子善生,每朝洗浴後,即依婆羅門之法向六方禮拜。佛陀告訴他說:六方可配於父母、師長、妻婦、親族、僮僕、沙門婆羅門等,並各以五事恭敬之。佛陀藉此教導在家信徒如何過家庭倫理道德的生活,同時說明風水、地理應該建立在倫理、世理、法理、心理之上,只要我們誠意,自覺心安,則「日日是好日,處處是好地」,即使走遍天下,都是地利人和、良辰吉日,因為一切福田均不離心地。

佛教是一個智信的宗教,舉凡業力、因果、三法印、四聖諦、八正道、三十七道品等各種教義,都是為了開啟眾生的智慧,幫助眾生認識人生實相,進而解決煩惱痛苦,獲得解脫自在,怎麼可以迷信地理風水,徒然增加煩惱、妄念和愚癡呢?

佛陀在《遺教經》中告誡弟子:「占相吉凶、仰觀星宿、推步盈虛、曆數算計,皆所不應。」《大智度論》卷三說:「比丘以觀星宿、日月風雨等來生活,是仰口食。」「占相吉凶」就是「五邪命」之一,佛弟子應以為誡。佛教不但不主張風水地理、天象時辰與吾人吉凶有關,如果佛弟子以此維生,更是佛門戒律所禁止,因為這不是正業,也不是正命

佛教講「人人有佛性」,就是要我們認識自我、肯定自我、相信自我,進而做自己的主人。因此,學佛最大的好處,就是讓我們從神權迷信裡跳脫出來,不受地理風水的支配,還給自己一個自由自主的人生。

中國地理勘輿師所謂最佳的地理「前朱雀、後玄武,左龍蟠、右虎踞」,其實就是「前有景觀,後有高山,左有河流,右有通道」,以現代最佳的生活環境來說,可歸納為下列四點:

一、要有通風,前後左右,順暢無阻。

二、要有陽光,採光自然,溫暖衛生。

三、要有視野,一望無際,心境超然。

四、要有通道,出入方便,自他兩利。
  總之,只要能方便生活,心中愉悅舒服,那就是最好的地理。


佛教認為外在有良好的地理環境固然很好,更重要的是內心也要有好地理。也就是內心有:良好的通風--思路通達;良好的陽光--熱心開朗;良好的視野--展望未來;良好的通路--菩提正道,這就是內心最好的龍穴。

轉貼佛光教材

星期四, 六月 17

佛陀的教導----功夫不夠的不要盲修瞎練

資料來源網址: 

分類:佛法心法
2010/04/14 12:14
彌醯的獨修挫折 
  有一次,尊者彌迦奢羅問佛陀: 
  「世尊!怎樣才是獨住?怎樣又是有同伴同住?」 
  佛陀回答說: 
  「彌迦奢羅!當眼等六根,認識了色等六境時,如果因合意、可愛、愉悅而誘發了欲愛,以致對境界喜悅、讚美而念戀不忘,這就是生起愛染心了。一旦有了愛染心,就有了障礙繫縛。像這樣,被喜悅、愛染繫縛的比丘,即使獨自在樹林等僻靜處居住,也還是有伴同住,為什麼呢?渴愛就是他的同伴。 
  反之,如果對合意、可愛、愉悅的境界,不喜悅、不讚美、不戀著,沒有愛染而心不被繫縛,這樣的比丘,即使與其他比丘同住,或住在一般人的村子裡,也叫作獨住,為什麼呢?因為他沒有渴愛這樣的同伴。」 
                       
  有一次,佛陀遊化到摩揭陀國境內的闍鬥村,住在村落外的菴婆林內,尊者彌醯為佛陀的侍者。 
  這天一早,尊者彌醯進入闍鬥村乞食。回程時,路過金鞞河邊,看到一片環境幽雅的菴婆林,心想:這片林地地勢平坦幽靜,又有清澈的河水流過,對一位精進的修行人來說,實在是一個理想的好地方,我應當來這裡修行,好好精進一番。 
  尊者彌醯回去吃飽後,就收拾了隨身物品,將坐墊披在肩上,來向佛陀請求允許他前往。  然而,當時只有尊者彌醯隨佛陀同住,其他比丘都還沒到,所以佛陀要求尊者彌醯暫緩幾天,等其他比丘到達後再離開,以免身旁沒有侍者。可是,尊者彌醯卻等不及趕著要去那個他認為的好地方,所以對佛陀說: 
  「世尊!您已經是個解脫者了,應修應證的,都已修已證,再也沒有什麼作為可以對您有所增益了。而我呢,當修當證的還很多,如果能到一個好地方,讓我好好地精進修行,一定會很有進步。請世尊允許我離開,到那一片菴婆林去精進吧!」 
  佛陀還是希望尊者彌醯暫緩離開。可是,堅決的彌醯尊者,仍然作了第三次請求。這時,佛陀只好說: 
  「彌醯!你一再說要去精進修行,我還能說什麼呢?就隨你的意願去吧!」 
  辭別了佛陀,尊者彌醯來到那片幽靜的林地,選在一棵樹下禪修。 
  禪修中,尊者彌醯還是禁不住生起欲念、恚念、害念等三惡念來。此時,尊者彌醯心想:怎麼會這樣呢?我這麼有信心地出家精進修學,還是斷除不了這三惡念的染著。想著想著,尊者彌醯又想念起佛陀來了,所以又回去見佛陀。 
  見了佛陀,尊者彌醯將他在獨修中,不禁生起三惡念的情形,誠實地向佛陀報告。顯然,從進入解脫修習的層面來看,尊者彌醯還不夠成熟,沒有能力獨修,所以,佛陀說了: 
  「彌醯!有五法,可以讓尚未做好修行解脫準備的人,趨於成熟: 
  一、親近善知識,在善知識指導下修學。 
  二、遵守波羅提木叉,舉止符合威儀,即使對微細罪,也以戒慎恐懼的態度遵守。
  三、熟悉佛法各種法義、論理,並且深入理解、接納。 
  四、堅定精進,主動學習各種方法,以斷除自己的惡行,增長善行。 
  五、善觀生滅無常,成就趣向滅苦的智慧。   
彌醯!有了這五法的修學後,還要繼續修習四法: 
   
一、修習不淨觀,以斷除貪欲。 
  二、修習慈悲觀,以斷除瞋恚。 
  三、修習入出息念,以斷除散亂心。 
  四、修習無常想,以斷我慢。   
彌醯!如果能夠親近善知識,有善知識的指導修學,那一定能夠勤修禁戒,遵守波羅提木叉,舉止符合威儀,對微細罪以戒慎恐懼的態度遵守;熟悉佛法各種法義、論理,深入理解、接納;堅定精進,主動學習各種方法,以斷除惡行,增長善行;善觀生滅無常,成就趣向滅苦的智慧;勤修不淨觀斷除貪欲;勤修慈悲觀斷除瞋恚;勤修入出息念斷除散亂心;勤修無常想斷我慢。 
  彌醯!如果比丘修得無常想,必定可以由此而建立無我想,若比丘得無我想,就能夠由此而斷除我慢,成就涅槃解脫了。」 
按語: 
  一、本則故事前段取材自《相應部第三五相應第六三經》、《雜阿含第三九經》,後段取材自《中阿含第五六彌醯經》、《增支部第九集第三經》。 
  二、從故事的前段來看,佛陀是鼓勵獨修獨住的,但不從外在形式來論,只看內心是否有愛染(瞋恚也是愛染的另一種形式)。而從故事的後段來看,親近善知識是修學佛法的一個重要關鍵,因為故事中佛陀所說的八種方法,都可以從此建立。我們修學佛法,如果在離解脫成就尚遠時(亦即還不夠成熟),就獨學而無善友,一旦遇上挫折,往往會因為得不到有效的協助與支持而退墮,也可能在缺乏善友的規勸與導正下,不自覺地誤入歧途,遠離佛法,這都是很可惜的事。 
  三、怎樣才能親近善知識,不會獨學而無善友呢?佛陀建立的僧團,就是一個很好的模樣。在家人也可以嘗試效法僧團的模式,組成具有「六和敬」精神的學團,在學團中同修同學,彼此砥礪。在自己親近善知識的同時,努力修學向上,使自己也能成為別人的善知識,這樣,學團中的成員,相互提攜,輾轉增上,假以時日,大家必能有一定程度的成長。 
  四、善知識,《增支部》譯為「善友」。廣泛來說,可以使自己獲益增上的良師、益友,都可以是善知識。但具體的說,像本則故事指出的,能導正自己的行為(進而不犯戒)、增長自己對佛法的理解與修學、減少自己我執我慢的染著,都是善知識了。 
  五、波羅提木叉,原意為「善法的初基」、「善法的依止處」,後來專指佛陀為出家眾制訂的戒條。又因為這些戒條,有引導趣向解脫的功能,所以也稱為「別解脫」、「從解脫」(參考印順法師著《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第一一二頁),《中阿含第五六彌醯經》就譯為「從解脫」。 
  六、故事末後「修無常斷我慢」那段,《雜阿含第二七經》作:「無常想者,能建立無我想;聖弟子住無我想,心離我慢,順得涅槃。」《增支部第九集第一經》作:「若得無常想,則安立無我想;若得無我想,則斷我慢,於現法得涅槃。」可以比對來讀。這是南、北傳《阿含》聖典共傳的精義,可見從「無常想無我想離我慢得涅槃」,是當時修學次第的普遍觀點。可以說,當時修學的主流下手處,是觀無常。後來大乘佛法盛行,強調慈悲心,強調利他,要求從利他中完成自利,觀無常的教說相對地少了,似乎大乘與聲聞,有很不一樣的教說。
  可是,當我們深入去探究怎樣才能「從利他中完成自利」時,我們會發覺,大乘佛法以利他為先的要求,正是以利他來消除自私、自利的自我感,這不也是一種「無我」的實踐嗎?所以,「從利他中完成自利」,還是同樣要進入到「無我」的修學來的。這樣看來,「無我」的修學,是大乘與聲聞的共通點,也可以說,建立無我想的方法,是可以多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