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标签为“佛典故事”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显示标签为“佛典故事”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星期五, 六月 18

佛陀金剛語親口所宣,功德之大令人乍舌,極其殊勝不可思議(轉貼)

資料來源網址: http://tw.myblog.yahoo.com/avalokitesvara-palace/article?mid=11017&prev=11026&l=f&fid=15


佛陀金剛語親口所宣,功德之大令人乍舌,極其殊勝不可思議(轉貼)

分類:佛法心法
2010/04/06 09:25

 

頂禮 虛空法燈如來

聽到此如來名號者,將於六十劫中背離輪回,真正趨往佛國不復退轉,今生今世現見如來,最起碼在夢中親見頂禮此佛,以殊勝意樂承侍諸佛,故而也將得到具無上智慧的有情身份。即生之中能榮獲這些功德,利益無量。

頂禮 須彌山如來

聽到此如來名號者,甚至在夢中也不會誹謗聖者,具有清淨增上意樂,於無上菩提中不退轉,速疾通達萬法如夢,於八劫中背離輪回。


頂禮日月燈如來

凡是聽聞此佛名號的眾生,於無上菩提中不退轉,無論如何其餘眾生都無法障礙這些有情。在這個娑婆世界,到底有多少事物,大曆算家誰也難以計算。在所有世界中凡聽到此佛的名號者,不受惡魔阻撓,聽到此名號並信奉者的邊際實難通曉。將來,對念誦此名號的福德信受的眾生猶如曇花,成為世間的供養處,具有不可估量的福德,不會有墮落的恐懼,與佛陀不相分離,在一切世人中出類拔萃,宣說佛法利益芸芸眾生,誠心誠意受持菩提佛果,將在百劫中背離輪回。身為女人如果聽到此名號,想到“我這是最後女身”,值得欣喜,都將成就無上圓滿菩提。


頂禮 日光妙吉祥威生如來

僅僅聽到此如來名號,就能令俱胝佛陀喜悅,獲得“潤澤”等持。倘若在平時持受這些佛號,命終之後能令一切有情安住在“潤澤”等持中,必定證得圓滿菩提。如果安住在此等持中說法,便擁有這一等持,能使大千世界的所有眾生都安寧

頂禮 不動如來

凡是聽到此如來名號虔誠信奉者,於無上菩提中不退轉,所有惡魔也不能擾亂。(昔日佛陀)在念誦不動佛的名號、宣講不動佛的功德時,魔王波旬耳聞後帶著魔軍來到佛前說:“稱誦千佛的名號,我也無感應,而不動佛的名號卻非如此。為什麼?因為他不能變成我的境地。所以,我要對聽聞他名號者製造違緣。”佛言:‘波旬,你無法對其製造違緣,因為我已交付於不動如來和其餘如來,(聽聞彼佛號者)將蒙受那些佛陀垂念、加被。”


頂禮 勇堅部刃除煩惱如來

聽到此如來名號者,甚至在做夢時,也如金剛一般,魔及魔的眷屬難以制服。能避免大戰爭,也將獲得一切智智。當知,任何善男子如果僅僅憶念這一名號生起信心、滿懷歡喜,為了菩提而行持,那麼他將現見如來,(菩提行)臻至究竟,在菩提中不退轉,生起無比歡喜心。如果此名號傳到耳畔,心生歡喜之情,將能利益眾多有情,如此神變廣大。關於聽聞如來名號信受的福德,籠統地說,盡恒河沙數世界遍滿珍寶,每一天供養盡恒河沙數的佛陀,如此在等同恒河沙數的劫中供養的福德,也說不上是聽聞名號所生這一福德的少分。某某眾生,為了聽到這一名號,用遍佈世界的七寶作佈施,然而以此福德也無法聞受此名號,為什麼?原因是,如果沒有廣積福德也能聽到,那地獄、旁生趣、閻羅世界、長壽天也都會聽到,會稱說功德,因為他們具有盡其所有數的福德。


以上節選自 索達吉堪布開示“持誦諸佛菩薩名號”之殊勝利益

這些佛菩薩名號的功德,是佛陀以金剛語親口所宣,後由麥彭仁波切從諸佛經中擷集,編撰成了《諸佛菩薩名號集·寶珠鬘》。其功德之大令人咋舌,僅僅一經於耳,也能消盡多劫的業障。 望師兄們多多珍重 廣泛弘揚以利眾生

<諸佛菩薩名號集·寶珠鬘>

麥彭仁波切 

索達吉堪布 

星期四, 六月 17

佛陀的教導----功夫不夠的不要盲修瞎練

資料來源網址: 

分類:佛法心法
2010/04/14 12:14
彌醯的獨修挫折 
  有一次,尊者彌迦奢羅問佛陀: 
  「世尊!怎樣才是獨住?怎樣又是有同伴同住?」 
  佛陀回答說: 
  「彌迦奢羅!當眼等六根,認識了色等六境時,如果因合意、可愛、愉悅而誘發了欲愛,以致對境界喜悅、讚美而念戀不忘,這就是生起愛染心了。一旦有了愛染心,就有了障礙繫縛。像這樣,被喜悅、愛染繫縛的比丘,即使獨自在樹林等僻靜處居住,也還是有伴同住,為什麼呢?渴愛就是他的同伴。 
  反之,如果對合意、可愛、愉悅的境界,不喜悅、不讚美、不戀著,沒有愛染而心不被繫縛,這樣的比丘,即使與其他比丘同住,或住在一般人的村子裡,也叫作獨住,為什麼呢?因為他沒有渴愛這樣的同伴。」 
                       
  有一次,佛陀遊化到摩揭陀國境內的闍鬥村,住在村落外的菴婆林內,尊者彌醯為佛陀的侍者。 
  這天一早,尊者彌醯進入闍鬥村乞食。回程時,路過金鞞河邊,看到一片環境幽雅的菴婆林,心想:這片林地地勢平坦幽靜,又有清澈的河水流過,對一位精進的修行人來說,實在是一個理想的好地方,我應當來這裡修行,好好精進一番。 
  尊者彌醯回去吃飽後,就收拾了隨身物品,將坐墊披在肩上,來向佛陀請求允許他前往。  然而,當時只有尊者彌醯隨佛陀同住,其他比丘都還沒到,所以佛陀要求尊者彌醯暫緩幾天,等其他比丘到達後再離開,以免身旁沒有侍者。可是,尊者彌醯卻等不及趕著要去那個他認為的好地方,所以對佛陀說: 
  「世尊!您已經是個解脫者了,應修應證的,都已修已證,再也沒有什麼作為可以對您有所增益了。而我呢,當修當證的還很多,如果能到一個好地方,讓我好好地精進修行,一定會很有進步。請世尊允許我離開,到那一片菴婆林去精進吧!」 
  佛陀還是希望尊者彌醯暫緩離開。可是,堅決的彌醯尊者,仍然作了第三次請求。這時,佛陀只好說: 
  「彌醯!你一再說要去精進修行,我還能說什麼呢?就隨你的意願去吧!」 
  辭別了佛陀,尊者彌醯來到那片幽靜的林地,選在一棵樹下禪修。 
  禪修中,尊者彌醯還是禁不住生起欲念、恚念、害念等三惡念來。此時,尊者彌醯心想:怎麼會這樣呢?我這麼有信心地出家精進修學,還是斷除不了這三惡念的染著。想著想著,尊者彌醯又想念起佛陀來了,所以又回去見佛陀。 
  見了佛陀,尊者彌醯將他在獨修中,不禁生起三惡念的情形,誠實地向佛陀報告。顯然,從進入解脫修習的層面來看,尊者彌醯還不夠成熟,沒有能力獨修,所以,佛陀說了: 
  「彌醯!有五法,可以讓尚未做好修行解脫準備的人,趨於成熟: 
  一、親近善知識,在善知識指導下修學。 
  二、遵守波羅提木叉,舉止符合威儀,即使對微細罪,也以戒慎恐懼的態度遵守。
  三、熟悉佛法各種法義、論理,並且深入理解、接納。 
  四、堅定精進,主動學習各種方法,以斷除自己的惡行,增長善行。 
  五、善觀生滅無常,成就趣向滅苦的智慧。   
彌醯!有了這五法的修學後,還要繼續修習四法: 
   
一、修習不淨觀,以斷除貪欲。 
  二、修習慈悲觀,以斷除瞋恚。 
  三、修習入出息念,以斷除散亂心。 
  四、修習無常想,以斷我慢。   
彌醯!如果能夠親近善知識,有善知識的指導修學,那一定能夠勤修禁戒,遵守波羅提木叉,舉止符合威儀,對微細罪以戒慎恐懼的態度遵守;熟悉佛法各種法義、論理,深入理解、接納;堅定精進,主動學習各種方法,以斷除惡行,增長善行;善觀生滅無常,成就趣向滅苦的智慧;勤修不淨觀斷除貪欲;勤修慈悲觀斷除瞋恚;勤修入出息念斷除散亂心;勤修無常想斷我慢。 
  彌醯!如果比丘修得無常想,必定可以由此而建立無我想,若比丘得無我想,就能夠由此而斷除我慢,成就涅槃解脫了。」 
按語: 
  一、本則故事前段取材自《相應部第三五相應第六三經》、《雜阿含第三九經》,後段取材自《中阿含第五六彌醯經》、《增支部第九集第三經》。 
  二、從故事的前段來看,佛陀是鼓勵獨修獨住的,但不從外在形式來論,只看內心是否有愛染(瞋恚也是愛染的另一種形式)。而從故事的後段來看,親近善知識是修學佛法的一個重要關鍵,因為故事中佛陀所說的八種方法,都可以從此建立。我們修學佛法,如果在離解脫成就尚遠時(亦即還不夠成熟),就獨學而無善友,一旦遇上挫折,往往會因為得不到有效的協助與支持而退墮,也可能在缺乏善友的規勸與導正下,不自覺地誤入歧途,遠離佛法,這都是很可惜的事。 
  三、怎樣才能親近善知識,不會獨學而無善友呢?佛陀建立的僧團,就是一個很好的模樣。在家人也可以嘗試效法僧團的模式,組成具有「六和敬」精神的學團,在學團中同修同學,彼此砥礪。在自己親近善知識的同時,努力修學向上,使自己也能成為別人的善知識,這樣,學團中的成員,相互提攜,輾轉增上,假以時日,大家必能有一定程度的成長。 
  四、善知識,《增支部》譯為「善友」。廣泛來說,可以使自己獲益增上的良師、益友,都可以是善知識。但具體的說,像本則故事指出的,能導正自己的行為(進而不犯戒)、增長自己對佛法的理解與修學、減少自己我執我慢的染著,都是善知識了。 
  五、波羅提木叉,原意為「善法的初基」、「善法的依止處」,後來專指佛陀為出家眾制訂的戒條。又因為這些戒條,有引導趣向解脫的功能,所以也稱為「別解脫」、「從解脫」(參考印順法師著《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第一一二頁),《中阿含第五六彌醯經》就譯為「從解脫」。 
  六、故事末後「修無常斷我慢」那段,《雜阿含第二七經》作:「無常想者,能建立無我想;聖弟子住無我想,心離我慢,順得涅槃。」《增支部第九集第一經》作:「若得無常想,則安立無我想;若得無我想,則斷我慢,於現法得涅槃。」可以比對來讀。這是南、北傳《阿含》聖典共傳的精義,可見從「無常想無我想離我慢得涅槃」,是當時修學次第的普遍觀點。可以說,當時修學的主流下手處,是觀無常。後來大乘佛法盛行,強調慈悲心,強調利他,要求從利他中完成自利,觀無常的教說相對地少了,似乎大乘與聲聞,有很不一樣的教說。
  可是,當我們深入去探究怎樣才能「從利他中完成自利」時,我們會發覺,大乘佛法以利他為先的要求,正是以利他來消除自私、自利的自我感,這不也是一種「無我」的實踐嗎?所以,「從利他中完成自利」,還是同樣要進入到「無我」的修學來的。這樣看來,「無我」的修學,是大乘與聲聞的共通點,也可以說,建立無我想的方法,是可以多元的。

星期三, 六月 16

證嚴法師說故事:阿難的洗澡水

分類:佛法心法
2010/04/25 20:27

 

證嚴法師說故事:阿難的洗澡水



佛陀十大弟子之一──阿難,具莊嚴之相──佛陀三十二相,阿難三十相。

有次舉行法會,佛陀帶領許多弟子去受供,阿難沒跟上,於是就單獨托缽,一路往西走。

走了很久來到一個聚落,缽還是空的,阿難又熱又餓又渴。剛好前面有一口古井,一位女子正在那兒打水,阿難走到井邊,這名女子抬起頭看見這位出家人,眼前一亮,心中發出讚歎:「多麼莊嚴的比丘啊!」

這名女子名叫摩登伽女,她一看到阿難,心裡生起強烈的愛念,所以高興地將水倒入缽中,並瞪著大眼注視著阿難,直到他離開。

她一回到家,就要求母親設法讓她擁有阿難。母親知道比丘是神聖不可犯的,女兒這種愛戀之心,根本不可能實現。可是女兒死求活求,一心只愛這位比丘。母親愛女心切,只好成全她。

她請了一位念符咒的人來,用邪術迷引阿難,使他迷迷糊糊,身不由己地離開佛陀。

天明了,佛陀要講經時,發現阿難不見了。佛知道阿難已受難,趕緊派遣文殊菩薩到摩登伽女家附近去找回阿難,並且叫所有的比丘要全心一意持楞嚴咒。

此時,阿難正在摩登伽女的室內,在即將破戒時,忽然間清醒過來,馬上離開摩登伽女,跑回佛陀的修行地。

摩登伽女見阿難忽然離她而去,心中非常難過,便一路追奔,來到佛陀面前,請求佛陀成全她。佛說:「你真的很愛阿難?」摩登伽女說:「我真的非常愛他。」

阿難正入內洗浴,佛就叫人把阿難洗浴的水端出來,問她:「你真的愛阿難,絕不後悔?你愛阿難哪裡呢?」她說:「我愛阿難全身。」佛說:「你既然那麼愛阿難,這盆水是阿難的洗澡水,你就將它喝下吧!」摩登伽女嚇了一跳說:「佛,你是大慈悲者,這麼髒的水為何叫我喝呢?」

佛說:「每個人的身體原本就是這麼髒的,現在阿難健康時你就已經嫌髒了,那他將來老死敗壞時,你又將作如何想呢?」

摩登伽女聽了佛的話,忽能觀察人身的不淨,再也愛不起來──原來阿難的身體一樣這麼髒,那還有什麼可以愛的?從此愛念、貪念都消除了,頓然開悟,證悟初果。(本文節錄自證嚴上人《三十七道品講義》)

證嚴上人:這就是「不淨觀」。對治貪心唯有不淨觀,若能善用不淨觀,有染著的愛欲就會消滅。


====================================================================
愛灑人間 eCard 服務網址 :
慈濟全球網 : http://www.tzuchi.org.tw

慈濟基金會  精神糧食中心 敬上

星期一, 六月 14

破戒的人福報大,恐不妙;老修行的災難多,可稱讚。

分類:佛法心法
2010/04/07 22:50

 據吉藏法師《無量壽經疏》云:「一切眾生皆有二神,一名同生,二名同名。同生,女,在右肩上,書其作惡。同名,男,在左肩上,書其作善。四天善神一月六反,錄其名籍奏上大王。地獄亦然。一月六齋,一歲三覆,一載八校使不差錯,故有犯者不赦也。」,或稱「左右肩童子」。「俱生神」與一切人之出生俱生而記人之善惡者。
玄奘法師譯之《藥師本願經》曰:「諸有情有俱生神,隨其所作,若罪若福,皆具書之。盡持授與琰魔法王(閻羅王,琰魔為勸善懲惡之判官,故謂為法王。)
爾時彼王,推問其人,算計所作,隨其罪福,而處斷之。」人,只要一犯戒或造惡,「同名」、「同生」兩個「俱生神」就會記錄下來,每個月六次送到天堂或地獄去登記,閻羅王一收到「俱生神」的報告,就查他以前所做的善事,將累積起來的福報,先讓他享盡,福報一用完,就掉下地獄去了。這一掉下去,因為無福可享,永遠都出不來了,以「阿鼻地獄為家」,永刼沉淪。所以說「破戒的人福報大,恐不妙。」,是很可怕的事。
如果自己受持五戒或菩薩戒不清淨,常常犯戒或破戒,也不認真懺悔清淨,最近景氣不好,自己的收入卻愈來愈多,看起來福報反而比以前好,請不要太高興,將來往生之後,墮入三惡道受苦時,已經沒有福報可享,就沒有出離的機會了。
如果自己持戒嚴謹,未曾犯戒或破戒,而學佛修行之後,福報愈來愈大,那是好事。「老修行的災難多,可稱讚。」,有些人不知道其中的道理,就會起煩惱。照理說,修行人有三寶加被,龍天護祐,怎麼老修行的人災難還這麼多?
我們常常看到,反而是愈有修行的老和尚,臨命終時,可能大病一場,這是什麼原因呢?就是他今生、前生、無始劫以來,一定多多少少造了惡業,宿生的冤家債主看到他有修行,快要出離三界,怕找不到人可以還債,所以趕快找上門來討債,因此他業障大、病苦多。
最明顯的例子是玄奘大師的師父─印度的戒賢論師,晚年病苦難堪,文殊菩薩告訴戒賢論師:「你過去二十世前是國王,因為暴虐人民,死了應該下臼(ㄐㄧㄡˋ)(ㄔㄨˇ)地獄去受苦。為什麼你沒有墮入地獄呢?因為你在臨命終時聽聞佛號、經聲,所以就沒有下地獄。之後,轉世做和尚,而且是做了二十世的持戒和尚,累世冤家債主找不到機會向你要債。為什麼今生找到你呢?因為你今生修持太好,加上前二十世的功德,今生一斷氣就直昇兜率內院,等將來彌勒菩薩下生人間時成佛,不再受輪迴。那你二十世以前的那些冤家債主怎麼辦呢?所以今生叫你把臼(ㄐㄧㄡˋ)(ㄔㄨˇ)地獄的重罪,轉為重報輕受。你現在雖然沒有下地獄,這病苦的滋味,就如同地獄一樣的痛苦。」戒賢論師聽完了文殊菩薩的話,就說:「太苦了!我受不了,我想自殺。」文殊菩薩說:「如果自殺,就會掉到地獄去,直接受地獄的苦報。」
從這一點,我們要提高警覺,有修行的人,如果自問平生沒有犯戒,到了晚年要是受一點病苦,可能是了生死的情況,一定要忍耐下來,「安心受報」,加速修行,必能出離三界。──錄自《戒學淺談》如果自己常常做惡業、犯戒、破戒,又慳貪不捨,很少布施、供養,現在病苦多、逆境來磨,福報愈來愈差,這樣的人就要小心了,一口氣不來,可能就會墮入三餓道受苦,請趕快拜佛、拜懺,懺悔業障,趕快布施、供養,多修一些福報,免得來生受無量苦。

星期五, 六月 11

大乘金剛經論語【金剛心】

資料來源網址:  http://tw.myblog.yahoo.com/avalokitesvara-palace/article?mid=11775&prev=11797&next=11763&l=f&fid=15


大乘金剛經論語【金剛心】

分類:佛法心法
2010/06/09 10:47


 

大乘金剛經論語
【金剛心】
 

佛告文殊師利菩薩:
『有陀羅尼,名金剛心,能令眾生,一見一聞,便得道果。
善男子!云何名金剛心,此心人人本有,個個不無,是諸眾生,自知自覺本等之心。
何以故!一切善惡,皆出自心,自心修善,令身安樂,自心造惡,令心受苦,心是身主,身是心用,所以者何?
佛由心成;道由心學;德由心積;功由心修;福由心作;禍由心為。
心能作天堂;心能作地獄;心能作佛;心能作眾生。是故,心正成佛;心邪成魔;心慈是天人;心惡是羅煞。心是一切罪福種子。
若有人,悟自心,把得定,作得主,不造諸惡,常修諸善,依佛行持,立佛行願,佛說是人,不久成佛,
若有善男子,善女子,求佛道者;不明自心,名未成佛。若人明自心,達自性,依佛修行,決定成佛,勝如讚頌金剛經,三十萬遍,功德無比。
何以故?一切諸佛,及成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由自心流出,無窮無盡,不壞不離,故名金剛心。
悟此心者,名悟佛心,是故佛與眾生,心性一般,只因修與不修,信與不信,所以有成佛,有眾生也。』

星期五, 五月 28

衛塞節或佛陀日的意義



【衛塞節或佛陀日的意義】

衛塞(Wesak)是古代印度五月的一個名叫「衛塞迦」(Vaisakha)的單稱。佛教徒指「衛塞」不是指哪一個月,是指一天,是神聖五月月圓日的那一天(農曆四月十五日),所以衛塞是月圓日的意思。

當西元一九六七年九月,世界佛教友誼會在泰國的曼谷舉行理事會議,議決原訂的衛塞節,改為「佛陀日」(Buddha Day)西元一九六八年四月世友會在大馬吉隆坡及檳城舉行第九屆大會,複決通過衛塞節改為「佛陀日」(如習慣用衛塞節仍可沿用),如是佛陀日乃示佛陀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智慧光輝,照耀全球,發揚慈悲平等教義,倡導世界和平,其意義更明達切合了。

大多數的假日或聖節,只紀念某一事,有時候是某人誕辰,或一國的獨立日,或戰勝紀功日,衛塞節或佛陀日,不僅紀念一事,而是三件事,佛陀一生中三大事—降生、成道、涅槃的一代史蹟紀念日。因佛陀降生、成道、涅槃,都在陽歷五月月圓日(The Full Moon Of May)也稱三期同一慶。

但有人稱做「花節」,因佛在藍毗尼園出世,傳說那時天上散下許多香花;涅槃時天上也散花。這天我們常在佛像前供花或香水佳果等,無論供什麼禮物,只是表示對佛的恭敬愛慕罷了。

至於佛教團體組織慶祝衛塞委員會,特別用花車遊行,懸掛佛教旗幟,這一切無非是吸引大家對這節日的注意,還有布施誦經等都是促使佛教徒行善修德,勿忘聖教。無論怎樣繁忙的佛教徒對慶祝佛誕,參加遊行等從不放過,而且快樂的、虔誠的參加,這是內心熱誠的透露,很自然的表現。

在中國是以每年農曆四月八日為釋迦牟尼佛誕生之日,而近年以來也有順應時勢改用陽歷四月八日者。

星期二, 五月 4

真佛宗 法舟堂-年輕弓箭手的故事


2008/09/14 23:42


話說有一回,一位年輕的比丘撿到一張糧票,他到飯堂換取食物。可是在那裡沒有水喝,他便到附近找些水喝。一位年輕貌美的女子看見他,便對他一見鍾情,不但給他水喝,還深情款款地要他以後都上她那兒喝水。過後,每當那比丘想要喝水,總會找那位女子。有時她還會布施一些米粥給那比丘。一天,她再次供養那比丘,並對他說:「我在家裡很孤單,希望你能常來陪伴我。」接下來的幾天,她不斷的重複與暗示這番話,那僧人開始對她感到厭煩。


一天僧眾問他為什麼悶悶不樂,他向僧眾述說了一切。於是他們帶他去見佛陀。他向佛陀述說了一切的經過。佛陀對他說:「比丘啊!她這麼做,我一點也不覺得奇怪。在前世,她曾離棄弓箭師全印度最有智慧的男子,而跟某位匪徒有私情,最後還將丈夫殺害。」僧眾懇請佛陀解釋整件事情的經過,於是佛陀便述說了以下的故事:


從前有一位年輕的弓箭手,他非常有智慧,曾在德迦尸羅學藝。老師對他的技藝很 滿意,並把女兒許配給他。一天,這年輕的弓箭手帶了妻子 到某個地方,途中遇到強盜,他以五十支箭射死五十名匪徒,當箭支用完時,他徒手將匪首擒住,他叫妻子把他的佩劍拿給他。可是當他的妻子看見匪首時,頓時對匪首一見鍾情,她把佩劍交給匪首。結果,匪首把那年輕的弓箭手給殺死了,並帶著他的妻子遠走高飛。


途中,匪首想道:「如果這女人,見到另一位男人時,會不會像出賣自己的丈夫那樣把我殺了?」當他們來到了河邊,匪首拿了她所有首飾,並叫她留在岸邊,而他自己獨自渡河去了。這時,那女人發現自己被拋棄了,便隔河大喊大叫。那匪首隔著河對她說:「無知的女人!妳以認識多年的丈夫來交換我,一個妳從來不認識的人;妳可曾真心的對待妳的丈夫?妳可能為另一個男人把我出賣了。因此,我必須離開妳。」


為了讓這女人覺得羞恥,帝釋天王在樂師和車夫的陪同下來到了河邊。天王化身為胡狼,車夫化身為魚,樂師化身為鳥。那隻胡狼銜著一塊肉站在那女人的面前,當那尾魚從水中跳出時,胡狼放下肉去捕魚,鳥飛下來把肉叼到半空中,而魚在水中消失,結果胡狼的肉和魚都失去了。那女人看到這情況,放聲大笑。


那隻胡狼說:「是誰在大笑?這兒沒有歌舞,也沒有令人歡樂的掌聲。這是該哭的時候,大屁股的女人,妳為何要大笑?」那女人回答:「蠢材!你這蠢材的胡狼,你缺乏智慧,你失去了魚和肉,你就像窮小子一樣的哀嚎。」那隻胡狼又說:「別人的過失容易覺察,自己的過失不容易知道。妳失去丈夫和愛人,我想妳也和我一樣無助的哀嚎。」聽了胡狼的話,那女人說道:「沒錯!萬獸之王,如你所說,我此去將繼承我丈夫的意願。」這時胡狼接著說:「會偷瓷器的,也一定會偷銅器,妳已經作了一次壞事,將來還會再做壞事。」

佛陀說了過去世的因緣後,宣說了以下兩段詩偈:(出自《法句經貪欲品》)


那些心中激動並被疑惑所襲擊者,沉迷于情感與欲樂。
這些惡欲在他們心中大幅度增長,並促使繫縛更加牢固。

若有人斷除迷惑和猜疑,經常留心實踐觀想那惡界的事實(不淨)。
這個人已斷除惡欲,並脫離了魔王的惡爪。

轉貼網路文章

真佛宗 法舟堂-行菩薩道的象王


2008/09/15 16:40

久遠劫前,在一處邊地的森林裡,住著五百隻大象,群象之中,有一六牙大白象王。象王志向高遠,雖處象類,心中了知有佛、法、僧三寶,常自皈依三寶,時時弘慈濟眾,並發願要成佛度一切眾生。

象王有一妻一妾,常隨不離。有一天,象王在池沼中,摘到一株非常美麗的蓮花,就賞賜給正妻,並佩戴在她的身上。象后欣喜萬分,嬌滴滴地說:「現在天氣如此寒冷,象王怎麼能找到如此莊嚴的蓮花呢?」在一旁的象妾看在眼裡,妒火中燒,憤恨地發下毒誓:「我將來一定要用鴆毒殺死象王!」象妾從此結悶於心,始終無法釋懷,日久積鬱成疾而身亡。

象妾死後,轉世投生為一相貌絕倫、聰明有智、博通古今、能觀星宿、知時興衰的女子。當時的國王聽說有這麼一個奇女子,心生愛慕,便聘納為妻。王后善言治國之道,並且能使大臣們和合共事,國王也因此而更加寵信夫人,對於夫人所說的每一句話,無不百般順從。

有一天,王后告訴國王:「昨夜,我夢見一隻大象,牠有六根美麗的象牙,真希望能獲得那種質地淨潔的象牙,製成配飾。如果得不到此寶,我就寧願死去!」

「夫人呀!不要說這種傻話,人們聽了會譏笑的。天底下那有這種奇特的大象呢?」國王滿臉疑惑。

「國王!您一定得想辦法,否則我就不想活了!」王后驕縱地說著。

眼看著王后整日憂愁,茶不思、飯不想,身體日漸瘦弱,容貌枯槁。國王心裡發慌,乃召集群臣會商,其中有一位臣子表示,他曾聽聞有六牙白象。國王立即下達命令徵召全國獵士,進一步探問此象蹤跡。結果,一位南方射師說,他去世的父親確實見過這種白象,但在非常遙遠的地方,很難找得到!於是,夫人指示這位射師:「你向南走三千里,將會看到一座高山,往山裏再走二天就可以遇到這隻白象,當你發現白象出入必經之地,就在道旁挖掘坑洞。你必須剃除鬚髮,穿著袈裟,裝扮成出家人的模樣,躲在坑裏,因為這隻白象對三寶十分恭敬。等到白象經過時,你就可以射殺牠,拔取象牙回宮。」

獵人奉命前往,並依計執行。果然,象王一見到這一位在坑洞裡的出家人,馬上升起恭敬心,在失去警戒的狀況下,為獵人所射殺。無辜的象王在臨終前疑惑地低頭輕語:「至誠皈依僧寶!不知為了何事,遠道來此取我的生命?」獵人把事情的原委一五一十地都說了出來,只見象王疼痛難耐並且說:「我曾經發願要成就菩薩道,行大慈悲、大忍辱,就算剁我的骨、醃我的肉,我也不退悔!我不在乎這無常的色身,因為修持仁心德行,必能速證涅槃。」於是象王便向大樹撞去,並以鼻子將象牙拔起交給獵師,且發願:「但願藉布施此牙,將來可拔除眾生的貪、瞋、癡三毒牙。」獵人遵照慈悲象王的叮嚀,逐一滅去足跡,以避免被象群報仇追殺。象王一直等到獵人走遠了,才閉目死去。這時,象群從四處集來,找不到殺象王的人,便守在象王身邊嚎啕大哭,哀慟不已。

射師帶著象牙回宮,國王見到象牙,心生巨大恐怖。而夫人拿到象牙,正想仔細看清楚時,一陣雷電霹靂大作,打擊在她身上,當場吐血而死,落入地獄。

慈悲的象王正是釋迦牟尼佛的前身。
原公案出自《雜寶藏經》
省思

菩薩從因地發願行菩薩道,依教奉行,永不退悔,世世生生,乃至盡未來際持三皈、五戒,行十善、六度為己任,為法忘軀,就是如此點點滴滴填滿菩薩行的願海。
/轉貼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