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六月 15

文殊師利!從無住本,立一切法。

分類:佛法心法
2010/04/11 01:03

文殊師利又問:「菩薩欲依如來功德之力,當於何住?」
答曰:「菩薩欲依如來功德之力者,當住度脫一切眾生。
又問:「欲度眾生,當何所除?」
答曰:「欲度眾生,除其煩惱。」
又問:「欲除煩惱,當何所行?」
答曰:「當行正念。」
又問:「云何行於正念?」
答曰:「當行不生不滅。」
又問:「何法不生?何法不滅?」
答曰:「不善不生,善法不滅。」
又問:「善不善孰為本?」
答曰:「身為本。」
又問:「身孰為本?」
答曰:「欲貪為本。」
又問:「欲貪孰為本?」
答曰:「虛妄分別為本。」
又問:「虛妄分別孰為本?」
答曰:「顛倒想為本。」
又問:「顛倒想孰為本?」
答曰:「無住為本。」
又問:「無住孰為本?」
答曰:「無住則無本。文殊師利!從無住本,立一切法。」

    《維摩詰所說經觀眾生品第七》
「何所依」問的是菩薩在段落生死中所憑藉的能力,維摩詰大士回覆了菩薩在生死畏中依如來功德之力。文殊師利大士緊接著問「當於何住」?「何所住」問的是菩薩的人生目標。 
答曰:「菩薩欲依如來功德之力者,當住度脫一切眾生。如三世諸覺悟者相同的體會,宇宙生命是整體的,不能只求自己的獨自得度。因此覺有情的菩薩皆以「度脫一切眾生」為人生的目標。 
大覺者釋迦牟尼在《金剛經》說:「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而大覺悟者耶穌,也要門徒將天國的福音傳道普天下。 
菩薩欲度脫一切眾生,先度自心眾生。《六祖壇經》「心中眾生,所謂邪迷心,誑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惡毒心,如是等心盡是眾生。各須自性自度,是名真度。何名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見煩惱愚癡眾生,將正見度。既有正見,使般若智打破愚癡迷妄眾生,各各自度。邪來正度,迷來悟度,愚來智度,惡來善度。如是度者,名為真度。」因此,想成為度眾之菩薩,得先成為能自解的菩薩。我們時時觀照自己心內眾生,度心內眾生,方能度脫一切眾生。 
又問:「欲度眾生,當何所除?」答曰:「欲度眾生,除其煩惱。」又問:「欲除煩惱,當何所行?」答曰:「當行正念。」又問:「云何行於正念?」答曰:「當行不生不滅。」又問:「何法不生?何法不滅?」答曰:「不善不生,善法不滅。」目標明確之後就論及執行的方法,所以這一連串的問答就是兩大士為我們指出關鍵。 
眾生煩惱的根源在於心念,如惠能大師言:「一念迷則凡夫,一念悟則佛。」因此欲除煩惱當行正念,不善(不恰當者)不生,而善法(恰當者)不滅。這裡說的重點不在善念、惡念的分別上,而是指出每個人都有那能隨時察覺與檢討的「能」,每個人的覺性隨時都在起用,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當不恰當的念一起之時,當下就能察覺。如是保持察覺時,方有可能「不善不生,善法不滅」。
。。。

既然提到了善、不善這樣的分別,文殊師利大士為隨行大眾緊接著問,有分別者當有所根本,到底是依據什麼來分別善(恰當者)不善(不恰當者)?維摩詰大士指出,眾生常落於外相來分,合我利益者稱善,不合者稱不善,這裡有個「我相」為中心,故說「身為本」。 
文殊師利大士為我們示範「追根究底」,繼續問「身孰為本?」維摩詰大士直接指出,眾生心中的「欲貪」是身為本的根源,因此這裡指出,當「欲貪」起時,是為「己」,更壯大而且堅固了「身」是「己」的念。
又另一說,佛在《起世經》提過,人原本在光音天,因貪戀「地肥」而落於有身,故「欲貪」是身之本。 
文殊師利大士又問:「欲貪孰為本?」維摩詰大士指出,因為眾生執著虛妄不真的外相,信以為永恆的有,所以為這「假我」而貪。故答:「虛妄分別為本。」這裡我們若回顧《華嚴經》覺林菩薩偈就會有感受「譬如工畫師,分布諸彩色,虛妄取異相,大種無差別。大種中無色,色中無大種,亦不離大種,而有色可得。 
文殊師利大士又問:「虛妄分別孰為本?」維摩詰大士指出,因為眾生「無明」落於顛倒想,不看「不二」的大種,而看「有二」的分別外相。因此「顛倒想」是虛妄分別的本。 
文殊師利大士又問:「顛倒想孰為本?」顛倒想又從何而出?答曰:「無住為本。」維摩詰大士說:顛倒想是從永不停息「無住」來的。 
文殊師利大士又問:「無住孰為本?」維摩詰大士答曰:「無住則無本。文殊師利!從無住本,立一切法。」這句是真實語,永不停息的「無住」就是源頭了,從這永不停息的,立一切法。 
我們如何看待最後這二段對話,「無住」是生命本性,顛倒想怎會從「無住」而出?
「無住」是「能」。當此「無住」一念迷時,則為凡夫,那時的念多為「顛倒想」;又此「無住」一念悟時,則為佛,若時時皆悟,稱住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因此稱「覺」稱「迷」皆從永不停息的「無住」而出。真所謂「何期自性能生萬法」,「無住」永遠在作用,從沒停過,善念是從「無住」而起,惡念也從「無住」而起。善念是從「無住」而增長,惡念是由「無住」所滅,「無住」從不休息,故稱『無住』。因此維摩詰大士回答了「文殊師利!從無住本,立一切法。 
因此這「能」 ,一時不察則稱無明;時時覺察稱「無上正等正覺」,既從『無住』立一切法,那麼修正時,亦從「無住」處著手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留言系統接受 5 種 HTML 標記:
< a > (建立連結之用)
< strong > 及 < b > (將文字轉成粗體)
< em > 及 < i > (將文字轉成斜體)
你必須有Yahoo!、Google
或其他支援OpenID的帳號才可以登入留言喔~